第732章 陶笛小镇与回响的乡音(1 / 5)
离开石灯古巷,顺着蜿蜒的山路向东行走三十一天,队伍在一个飘着笛声的小镇前停了下来。
镇子坐落在半山腰,房屋的屋檐下挂着各式各样的陶笛——有短粗的六孔笛,有修长的十二孔笛,还有做成鸟兽形状的异形笛,风穿过笛孔时,会发出悠扬的旋律,像山灵在轻轻哼唱。
镇上的陶笛匠们坐在自家门前制笛,陶土在他们手中旋转、塑形,烧制好的陶笛被打磨得光滑温润,笛身上刻着细密的花纹,有的是山川河流,有的是飞鸟游鱼,仿佛把整个山野的灵气都封在了里面。
当地的采药人笛伯说,这是“陶笛镇”,镇上的陶笛是用“忘忧陶”烧制的,笛音能安抚人心——心烦时吹一曲,忧愁会随笛声消散;
想家时吹一曲,乡音能顺着笛声找到归途,据说百年前有位游子,靠一支陶笛的声音找到了失散的家人,那支“寻亲笛”至今还挂在镇中心的老槐树上。
可这半年来,陶笛的声音越来越嘶哑,有的吹起来像破锣,连最珍贵的“回声笛”都失去了共鸣——本该能在山谷间回荡三次的笛声,现在吹完就消散,像被风掐断了喉咙。
镇上最老的制笛匠笛婆婆,正坐在窑炉前的竹凳上,手里拿着支刚烧制好的陶笛,对着阳光查看笛孔,指腹在粗糙的陶面上反复摩挲,叹息声比哑掉的笛声还沉。
“以前陶笛在手里会发烫,吹出来的音能绕着山转三圈,山里的松鼠都会顺着笛声来讨食。
现在倒好,陶土涩得像砂纸,吹出来的音干巴巴的,昨天给山下学堂送的教学笛,还被退了回来,说不如塑料笛响亮。”
艾琳娜走到老槐树下,取下那支“寻亲笛”。笛身的陶面布满细小的裂纹,像干涸的土地,她对着笛孔轻轻一吹,笛声嘶哑短促,连面前的树叶都没吹动。
她翻转陶笛,发现笛尾的气孔被些灰白色的粉末堵住了,粉末带着股刺鼻的硫磺味,与镇外化工厂排出的烟尘相似。
“不是手艺差了,是‘笛魂被呛住了’。”她指着山谷对面的烟囱,黑色的浓烟正往镇子上空飘,把原本清澈的山雾染成了灰蓝色,
“这烟尘里的‘浊音素’污染了忘忧陶的灵性,陶笛的共鸣靠的是陶土里的‘空灵气’,被浊气一呛,空灵气就散了,自然吹不出悠扬的调子,更留不住乡音的回响。”
小托姆捡起一支掉在地上的陶笛碎片。碎片的断口处,能看到密密麻麻的小气泡,显然是烧制时温度没控制好。“这根本不是用心烧的!”他想起在陶土古镇见过的时光陶,
“真正的忘忧陶没有气泡,这是窑火太急、陶土没捏实造成的,制笛的人肯定没耐心等陶土自然阴干!”
笛伯背着竹篓,带众人往镇子后方的“陶土坑”走。坑底的忘忧陶土呈淡青色,质地细腻,据说刚挖出来时能捏出丝,晾干后却坚硬如石,是制笛的上好材料。
以前制笛前,匠人们会在这里静坐一夜,等心与陶土相通了再动手,说这样做出的陶笛才有魂。
可现在的陶土坑,边缘被挖得坑坑洼洼,坑底积着黑色的污水,陶土被染成了灰黑色,像被泼了墨的棉絮。
“是上个月来的塑料笛商干的,”笛伯往坑边的石头上啐了一口,“他们说制陶笛太费功夫,用机器做塑料笛又快又便宜,还说这陶土坑‘占地方’,
偷偷往坑里倒了化工废料,要不是笛婆婆抱着陶土块坐在坑边,这坑早就被填上盖厂房了!”
陶土坑的旁边,有眼“润笛泉”,泉水清冽甘甜,用来和陶土能让陶笛更通透,给陶笛调音时蘸点泉水,能让音色更温润。
以前制笛匠们在开窑前,都会来这里舀水,说能借泉水的灵气,让陶笛长出“会唱歌的肺”。
可现在的润笛泉,水面漂着层油花,泉壁上结着黑褐色的污垢,连水底的鹅卵石都被染成了灰黑色。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