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洪范五行的末世警钟(1 / 4)
刘向忧愤:洪范五行的末世警钟
西汉王朝日薄西山,外戚王氏如巨蟒缠柱。
宗室学者刘向见日食连三月、地震毁宗庙,冒死上书:“王氏与刘氏,永不并立!”
权倾朝野的王凤冷笑掷其奏章:“腐儒狂吠,岂撼泰山?”
刘向狱中受辱,狱卒叹息:“先生何苦?”
他以血指在墙上写道:“皮肉可烂,此心不可转!”
蛰伏十年间,刘向着书数十卷;后黄河决堤千里浮尸,他献《洪范五行传论》:“上天震怒,皆因人祸!”
临终前他紧攥儿子刘歆的手:“汉室若倾,王家亦必亡于天裂地崩!”
四十年后,王莽篡汉,天灾频发,新朝十五年而亡。
1。 寒露惊雷:未央宫前的日食
公元前48年初秋的长安,晨曦被一层诡异的灰翳吞噬。十二岁的太子刘骜揉着惺忪睡眼,窗外天色如同泼翻了浓墨的砚台,未央宫巨大的檐角轮廓在渐沉的黑暗中挣扎。“天狗咬太阳了!”尖利的童谣穿透宫墙,带着不详的颤音。建章宫深处,四十一岁的汉元帝刘奭被近侍唤醒,踉跄登上观天台。青铜日晷的针影消失无踪,唯有那轮本该普照万物的太阳,正被一团巨大的、蠕动的黑影无情啃噬,边缘渗出熔金般微弱却令人心悸的红光。
“陛下!《春秋》书载,日食者,阴侵阳,臣蔽君之大凶!”宗正丞刘向的声音穿透死寂,他伏跪在冰冷的砖石上,宽大的儒袍下摆被晨露浸透,“此乃上天示警!陛下当亲贤臣,远佞幸,正朝纲!”伏案上几份奏章墨迹未干,直指中书令石显等宦官弄权。元帝盯着那残缺的太阳,眼神空洞迷茫,只疲惫地挥挥手:“日食乃天道常变,卿言过矣……”那轮被黑暗吞噬的太阳,仿佛帝国命运触目惊心的隐喻。
日食的阴影还未从长安人心头散去,另一场更为切肤的震动随即袭来。初冬的子夜,大地毫无征兆地发出沉闷嘶吼。未央宫高耸的梁柱嘎吱作响,琉璃瓦如冰雹坠落。刘向被剧烈的摇晃甩下卧榻,耳边充斥着宫墙崩裂的轰鸣与远处隐隐的凄嚎。他赤足奔至庭院,只见南方宗庙方向烟尘蔽月。翌日清晨,消息如同凛冽北风刮遍全城:高皇帝刘邦的太庙墙垣倾颓一角,祭祀重器碎落一地!
宣室殿内,气氛凝重如铁。元帝面色惨白,嘴唇哆嗦着问策群臣。石显尖细嗓音率先响起:“陛下,此乃地龙翻身,古已有之。当速遣工匠修葺宗庙,再行禳灾之祭……”
“陛下!”刘向猛地踏前一步,声音因激动而嘶哑,指着殿外地动残留的狼藉,“太庙崩摧,祖宗震怒!岂是地龙翻身一言可蔽?此乃天罚!因宫中有蔽日之阴云,朝中有蠹国之奸佞!陛下若不亲政事,远小人,汉家江山……”话未说完,石显早已厉声打断:“刘向!尔竟敢谤讪君父,危言耸听?!”
元帝眉头紧锁,挥袖斥退刘向:“宗庙修缮要紧,余事容后再议!”刘向望着皇帝匆忙离去的背影,一股刺骨的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长安城残雪遍地,灾民蜷缩在断壁残垣间瑟瑟发抖。他立在太庙废墟前,碎裂的祭祀玉圭半埋在泥雪中,寒光映着他忧愤的双眼。先祖创业的巍巍基业,竟已在无声侵蚀中剥落至此?
章节警示: 当天空异象遮蔽光明、大地震动动摇根基,便是自然对人类敲响的最古老警钟——忽视它们发出的无声呐喊,往往意味着巨大的灾难已在门外徘徊。刘向的谏言虽是逆耳,却恰是一剂祛除沉疴的良药。
2.铁槛丹心:诏狱墙上的血书
公元前44年。石显冰冷的指令下达后,刘向即刻被投入廷尉诏狱。诏狱狭小的囚室,盛夏闷热如蒸笼,空气里弥漫着血腥与霉烂的恶臭。刘向身上单薄的囚衣浸透汗水,紧贴着鞭笞后渗血的伤口。狱卒提来一桶浑浊冰水,“哗啦”泼在他脸上。
“刘大人,中书令的意思,您这‘危言乱政’的罪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