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洪范五行的末世警钟(2 / 4)

加入书签

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狱吏眯着眼,掂量着手中粗糙的麻绳,“就看您识不识时务了。指认几个同党,给中书令递个悔过折子,这事……或许就过去了?”

盐水渗进绽开的皮肉,针扎般的剧痛让刘向浑身一颤,几欲昏厥。他咬紧牙关,冷汗混着血水滴落在肮脏的草铺上。眼前浮现父亲刘德临终前的面容:“吾儿,身为宗室,当以社稷为念……” 又闪过元帝麻木的眼神和石显阴鸷的笑。他猛地抬头,充血的眼睛死死盯住狱吏:“同党?汉室江山,就是我的同党!要我阿附权阉,构陷忠良?除非……我死在这里!”他猛地啐出一口带血的唾沫。

狱吏脸色骤变,狰狞地举起鞭子:“不识抬举!给我摁住了!”麻绳带着风声狠狠抽下!皮肉撕裂声在狭小的空间里沉闷回荡。不知过了多久,施暴者终于喘息着停手。刘向蜷缩在地,意识模糊,指尖却在一片湿冷的泥地上摸索着——那是他自己的血。他艰难地挪动身体,用尽最后力气,在斑驳污秽的墙壁上,一笔一划,写下七个扭曲却力透墙壁的血字:“皮肉可烂,此心不可转!”血迹蜿蜒流下,像一道不屈的符咒。隔壁囚室传来一声苍老的叹息:“是刘宗正吗?唉……直臣如砥柱,终究难抵浊浪滔天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章节警示: 真正的信念在顺境中绽放如同花朵,在逆境的烈火中则化作钢铁。刘向用血肉刻下的血书,让后世明白——当一个人连生死都能置之度外时,他的精神将永远屹立于任何牢笼之外。

3. 王氏蔽日:椒房殿外的阴影

时光流逝十五年,汉成帝刘骜登基,未央宫迎来新的主人。公元前33年的春日,椒房殿内暖香浮动。年轻的皇帝刘骜斜倚在软榻上,漫不经心地把玩着一柄玉如意。他的舅舅,新任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恭敬地呈上一卷帛书:“陛下,此乃京兆尹王章所奏,言及……臣专权过甚,阻塞言路,恐非社稷之福。”王凤语气平静,眼神却锐利如鹰隼。

刘骜眉头微蹙,展开帛书匆匆扫了几眼,随即烦躁地将它掷于脚下:“又是这些聒噪!朕登基伊始,舅舅夙兴夜寐,辅佐朕躬,安定朝局,何错之有?王章危言耸听,其心可诛!”他挥挥手,仿佛驱赶一只扰人的苍蝇,“此事交由舅舅处置便是。”

“臣,遵旨。”王凤躬身,嘴角掠过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冷笑。他俯身拾起那卷被皇帝踩踏过的奏章,帛书上“王氏与刘氏势不两立”一行字格外刺目——那是刘向当年在元帝朝痛切的呐喊。王凤袖中指尖微动,将那奏章无声地碾成一团。殿外春日正好,他却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刘向,那个被废黜多年的宗室老臣,其言竟如野草般烧之不尽?他抬眼望向殿阁深处珠帘后太后王政君模糊的身影,一丝更深的阴霾覆上心头:只要椒房殿的影子还在投射,他们王氏的大树就能永不凋零么?

章节警示: 当权力在血缘的温床中悄然膨胀,最终会如藤蔓般绞死庇荫它的大树。王凤沉醉于权力的峰顶时,未曾察觉脚下的根基正悄然腐朽。

4. 孤灯青简:石渠阁中的惊世笔

被废黜在家十年光阴流转,刘向书房彻夜燃着孤灯,映照着案头堆积如山的竹简木牍。他鬓角已染风霜,执笔的手却异常沉稳有力。“父亲,”长子刘歆捧着新削好的竹简轻轻走入,“夜深了,《列女传》三篇已校勘完毕。您……还不歇息吗?”

刘向搁下笔,揉了揉酸痛的眼角,望向窗外沉沉夜色:“歇息?歆儿,你看这长安城,看似繁华,外有匈奴虎视眈眈,内有诸王离心,权臣盘踞,天子耽于宴乐……大厦将倾,无人听见那梁柱呻吟断裂之声!”他眼中闪过一丝深沉的忧虑,“为父不能立于朝堂之上,也要将忠言刻于这竹帛之间!这些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这些兴衰成败的故事,就是留给后世的醒世良药!”他拿起一卷刚写就的《新序》,手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