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掖庭惊鸿,玉关琵琶(2 / 5)

加入书签

草原的刚毅,眼神锐利如鹰,却带着前所未有的恭敬与期待。殿外的春光透过高大的殿门洒入,在他绣着雄鹰图案的胡袍上跳跃。

呼韩邪单于右手抚胸,对着御座上的汉元帝深深一躬,声音洪亮而诚恳:“伟大的汉朝天子!如太阳般照耀草原与大地的尊贵皇帝!我呼韩邪,今日并非为索取而来,而是为和平与血脉的延续而来!愿陛下施恩,赐我一位汉家公主为妻!从此,我便是汉朝的藩臣子婿,我的子孙后代,也将是汉朝最忠实的臣仆!汉匈之间,当共享太平,永无兵戈!”(依据《汉书·匈奴传》呼韩邪求亲情节)

这番话,在朝堂上引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和亲,这个古老而复杂的命题,再次摆在了汉帝国面前。元帝刘奭坐在御座上,比起数年前登基时更加清瘦,脸色苍白,眼下的乌青显示出长期的疲惫。呼韩邪的诚意毋庸置疑,其分量也远非过去那些桀骜不驯、纯粹为勒索财物的匈奴单于可比。拒绝这样一位真心归附的强邻的请求,既不智,也不合“怀柔远人”的儒家治国之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元帝略作沉吟,目光扫过阶下侍立的中书令石显。石显立刻心领神会,上前一步,尖细的嗓音在大殿中响起:“陛下圣明!单于忠心可嘉,其请甚诚。臣以为,为彰陛下天恩浩荡,示汉匈一家之亲厚,当允单于所请!” 他顿了顿,眼角余光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算计,“然则,皇室宗女,金枝玉叶,远涉风沙,恐有不忍。不若……从掖庭良家子中,择选德容兼备者五人,赐予公主封号,厚备妆奁,令其出塞和亲,亦足显陛下体恤宗室、恩泽万方之义!”

石显此议,可谓一举三得:既满足了呼韩邪的要求,避免了真正的皇室血脉远嫁之苦;又节省了大笔开支(宗女出嫁陪嫁极重);更重要的,是以宫女充作公主,维护了帝国表面的尊严。元帝疲惫地点了点头:“石卿所议甚妥。传旨掖庭,速选五位未曾御幸的良家子,擢升为公主,备嫁匈奴单于!”

圣谕传到掖庭,如同在沉寂的深潭投入巨石。对大多数宫女而言,远嫁塞外、终身难归,无异于宣判了另一种形式的死刑,比老死宫中更令人绝望。恐慌和悲泣在掖庭各处蔓延。

“漠北苦寒,茹毛饮血……听说匈奴人父子共妻……这简直是跳进火坑啊!”一个小宫女吓得脸色惨白,浑身发抖。

“是啊,与其去那蛮荒之地受罪,不如在这宫里熬着,总有熬出头的一天……”另一个宫女紧紧攥着衣角,声音带着哭腔。

掖庭令拿着名册,看着一片愁云惨雾,也感到棘手。

就在一片低迷绝望的气氛中,一个清亮而平静的声音响起,打破了压抑的沉寂:

“大人,王嫱愿往。”

众人愕然望去。只见昭君款步上前,神色从容,眼神清澈而坚定,并无半分勉强或恐惧。掖庭令惊疑不定:“王嫱?你……当真自愿?塞外苦寒,习俗迥异,绝非儿戏!”

昭君抬起头,目光穿过众人,仿佛投向遥远的自由:“大人,掖庭数年,宫深似海。与其在此虚掷年华,耗费宫中钱粮,不如远赴塞外,以一身血肉之躯,为陛下分忧,为汉匈百姓换取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安宁。此乃臣女之夙愿,亦是为国效力之良机。嫱,心甘情愿。” 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掷地有声,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和对命运主动把握的勇气。与其在深宫画地为牢,不如勇敢地拥抱未知,哪怕前路荆棘遍布,至少,那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掖庭令看着她眼中那不似作伪的光彩,又看了看画像上那颗“碍眼”的黑痣,心中五味杂陈,最终在名册上勾下了王嫱的名字。

长安城外,灞陵桥头,杨柳依依。盛大的送亲仪仗早已准备就绪。五位即将远嫁的“公主”身着华丽的吉服,披着象征皇室恩泽的锦缎斗篷,在宫娥宦官的簇拥下,最后一次向长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