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掖庭惊鸿,玉关琵琶(1 / 5)

加入书签

掖庭惊鸿,玉关琵琶(公元前33年)

1:深宫锁清秋,丹青误芳华(公元前36年 - 前33年初)

长安城的秋意,一年深过一年。未央宫深不见底的宫墙内,时光仿佛凝结在脂粉与锦缎的牢笼里。掖庭——这专门安置良家子出身宫女的所在,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混合着花香与寂寥的沉闷气息。

王嫱(字昭君),一个来自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的少女,已经在这高墙内度过了数个春秋。她斜倚在雕花窗棂旁,窗外窄窄的一方天空,偶尔掠过几只北飞的孤雁。不同于北方女子普遍的丰腴,昭君身姿清雅挺拔,肌肤细腻如玉,宛如江南烟雨中走出的仙子。最令人难忘的是那双眼睛,清澈如山涧清泉,沉静时仿佛蓄着整个故乡的青山绿水,偶尔抬眼,又似有星辰流转,顾盼生辉。她手中捧着一卷书简,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竹简微凉的边缘,心思却早已飘向万里之外的香溪河畔。

“阿姊,又在想家了?”同屋的宫女小芸凑过来,递上半块宫中制式的甜饼。

昭君收回目光,浅浅一笑,笑容里有不易察觉的落寞:“看这雁儿飞得多自在。不知家乡的橘林,今年收成可好?”她的声音清越,带着南方特有的婉转腔调。

“唉,想又如何?”小芸叹了口气,压低声音,“听说画师毛延寿又在掖庭走动,各屋的姐妹们都悄悄送钱帛呢。阿姊,你也……?”

昭君微微蹙眉,目光落在屋内那面模糊的铜镜上:“以色事人,能得几时好?更何况要靠贿赂画师才能见到天子……”她轻轻摇头,“爹娘送我来,是盼我平安。在这深宫里,平安便是福。那些虚妄的恩宠,徒增烦恼罢了。”她骨子里那份来自书香门第的清高和对尊严的珍视,让她对这等钻营之事本能地不屑与抗拒。

然而,命运弄人。宫廷画师毛延寿,一个技艺平庸却深谙人情世故的小官僚,执掌着众多宫女通向“面君”机会的生杀大权。他索贿已成惯例。那些倾尽所有向他行贿的女子,在画纸上会被精心描绘,眉眼含情,姿色动人;而无钱打点或得罪了他的,则会被刻意丑化或淡化处理,从此埋没深宫。

当毛延寿来到昭君所在的宫室时,他惯例地铺开丝帛,摆好颜料,一双小眼睛习惯性地扫视着等待画像的宫女们,带着估价般的审视。轮到昭君端坐人前。

毛延寿眼前一亮,心中暗赞此女姿容绝世,前所未见。然而,昭君神情平静如水,既无刻意讨好谄媚的微笑,也无任何表示“心意”的动作。毛延寿等了片刻,见她毫无表示,心中顿时不悦,一丝阴冷的嘲讽爬上嘴角。他提起笔,非但没有捕捉那惊心动魄的神韵,反而故意在描摹昭君精致的眼角时,不动声色地添上了一笔——一颗小小的黑痣!这颗凭空出现的“丧夫落泪痣”,瞬间破坏了她整张脸的和谐与完美,将那份出尘的灵秀之气生生压了下去,变得黯淡甚至带有几分不吉利。

画像呈递掖庭令存档。从此,记录王昭君名籍的宫册上,便附着这样一幅被刻意扭曲的画像。明珠蒙尘,绝代风华被一笔恶意的丹青,永远锁在了深宫档案的尘埃之中。昭君偶尔瞥见那画像,也只是淡然一笑,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随即归于沉寂,继续在漫长的岁月里,守着窗外的四时流转和心中那片自由的天空。她不知道,命运的惊涛骇浪,即将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撞开这座黄金牢笼的大门。

本章警示: 恶意泼洒的墨点或许能暂时遮蔽明珠的光芒,却永远无法改变其高洁的本质——真正的价值,终会在时代的风浪中显露出无可替代的分量。

2:惊鸿照影来,君王空余恨(公元前33年春)

建章宫的正殿,此刻气氛庄重肃穆。匈奴呼韩邪单于——这位统一了分裂的匈奴各部、终结了汉匈百年血战、主动向汉称臣的草原雄主,第三次踏入了帝国的权力中心。他身形高大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刻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