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3章 孤魂野鬼(1 / 4)

加入书签

十月的风开始变得锋利,削着山梁上的枯草,也削着路上行人的脸。杨家坳坐落在山窝窝里,百十来户人家散落在山腰上,每到傍晚,炊烟袅袅升起,像是山神打哈欠呼出的白气。

杨国发蹲在自家院坝上,掏出一根烟袋,慢慢塞着烟丝。明天就是寒衣节了。

“爹,明天我去镇上一趟,买些彩纸回来。”儿子杨建国从屋里走出来,脚上的胶鞋沾着泥巴。

杨国发嗯了一声,划亮火柴点着了烟袋。火光在他布满沟壑的脸上跳了一下,随即熄灭。

“多买些,黄的,白的,还有那紫色的。”杨国发吐出一口烟,“你爷爷喜欢紫色。”

杨家坳的寒衣节比别处来得郑重。别处烧纸衣,多是象征性的,用黄纸折个衣服样子便是。可杨家坳的人,却要细细地剪,认真地糊,衣服要有领有袖,有前有后,甚至还要用彩纸贴上装饰,尽量像真衣服。

这习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明朝末年,流寇过境,杨家坳几乎被屠戮殆尽,只有几个上山采药的青年侥幸活了下来。等他们回到村里,只见横尸遍野,血肉模糊。时值深秋,天已寒冷,死者却大多衣衫单薄。活下来的人一边痛哭一边将死难者安葬,又怕亲人在阴间受冻,便用纸做了寒衣,在十月初一这天烧给了他们。

自此,杨家坳的寒衣节便多了一条规矩:纸衣必须做得逼真,不能敷衍;烧的时候必须完全烧尽,不能留一点纸片;而且,只能给自家直系祖先烧衣,绝不能为横死之人或外人烧送。

杨国发记得小时候,他爷爷一边糊纸衣一边念叨:“衣不成形,鬼不受寒;衣不尽烧,祸及子孙;衣错对象,灾殃上门。”

那时候杨国发只当是老人吓唬小孩的故事,直到那年村里杨老四家出事。

杨老四心善,那年有个外乡乞丐冻死在了村口,他看不过去,寒衣节那天顺手给那乞丐也烧了件纸衣。谁知没过几天,杨老四的儿子就得了怪病,浑身发冷,裹三床棉被还打哆嗦,嘴里胡言乱语,说什么“衣服小了,勒得慌”。

后来请了神婆来看,说是那乞丐嫌纸衣不合身,缠上了孩子。好不容易送走了那东西,杨老四的儿子却落下了病根,一到天冷就咳嗽,没几年就去了。

从那以后,村里人对寒衣节的禁忌更加敬畏。

第二天一早,杨建国就从镇上回来了,手里拎着一袋五色彩纸。杨国发的老伴早逝,如今家里就他和儿子儿媳,还有六岁的小孙子磊磊。

“爷爷,教我糊纸衣好不好?”磊磊趴在桌边,眼巴巴地看着杨国发熟练地裁剪纸张。

杨国发摸摸孙子的头:“等你再大些,爷爷就教你。这纸衣啊,有讲究,领不能太高,袖不能太长,要不然下面的人穿着不舒服。”

“下面的人是谁呀?”

“是你太爷爷,太奶奶,还有杨家的列祖列宗。”杨国发耐心解释,“天冷了,咱们得给他们送衣服去。”

“他们怎么不来家里拿呢?”

杨建国在一旁笑了:“傻孩子,祖宗都在地底下呢,只能烧给他们,他们才能收到。”

磊磊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傍晚时分,杨国发开始糊最后一件纸衣,是给他爷爷的。他记得爷爷生前最爱穿一件紫色的对襟衫,于是特意选了紫色纸,仔细地剪裁粘贴。

“爹,这件是不是太真了?”杨建国有些犹豫地看着那件即将完成的纸衣。

确实,那纸衣在杨国发灵巧的手下,几乎和真衣服一模一样,有领有袖,前襟对开,甚至连布纹都用笔细细画了出来。

“给你你太爷爷最好的。”杨国发头也不抬,继续着手里的活计。

天黑透了,山村寂静,只有偶尔几声狗吠。杨国发领着儿子孙子,提着装满纸衣的竹篮,向后山走去。寒衣节烧衣,必须在十字路口或坟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