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蒜菌硅壤共生(3 / 4)

加入书签

详细记载——我们要把这场虫害,变成硅壤肥力的‘升级契机’。”

量子播种机的嗡鸣声在二号穹顶持续了整夜。

反重力机械臂以0.3米的间距在粟麦垄间播下大蒜种子,银色的种衣遇水即溶,露出青金色的胚体。王磊的改造者团队用触须在土壤表面划出浅沟,触须尖端分泌的防冻涂层(第四百五十三章张岚团队设计)保护大蒜幼芽免受夜间-80c低温的伤害。张岚的量子数据板上,播种轨迹形成了与《大同鼎》“八卦根系”完全一致的分形图案——这是李素坚持的“能量引导”设计,确保大蒜分泌物能顺着土壤能量流扩散。

72小时后,奇迹开始显现。

大蒜幼苗破土而出,青金色的叶片在双日光下泛着金属光泽,分泌的dmtS在垄间形成肉眼可见的淡蓝色雾气。土壤中的星尘菌被雾气激活,蓝绿色荧光从根系周围向整个田垄蔓延,像大地深处亮起的星河。硅晶虫接触雾气后,颚齿神经迅速麻痹,身体僵直,随后被星尘菌的荧光云团包裹,24小时内完全分解。

“显微镜下的画面太震撼了。”李素将实时影像投射到穹顶中央的全息屏上:星尘菌在大蒜根尖周围形成厚度2毫米的“防护罩”,每个球形菌像一颗微型星球,通过菌毛连接成三维网格,网格节点恰好对应粟麦根系的吸收位点。当硅晶虫试图靠近时,网格瞬间收缩,将虫体困在荧光牢笼中,酶液分解的二氧化硅颗粒通过网格通道直接输送到粟麦根毛细胞,“这不是随机排列,防护罩的晶格结构……”她调出《大同鼎》腹部的饕餮纹拓片,与星尘菌网格进行比对,“完全一致!饕餮纹的卷曲纹路,就是星尘菌防护罩的分子排列图!”

王磊的螯爪轻轻触碰防护罩,荧光云团在他指尖散开又迅速合拢,触须传来温暖的振动感——与第四百五十六章记忆锚定图腾时的“团圆波”频率完全同步。“粟麦的‘八卦根系’在变粗。”他指向一株之前半枯萎的粟麦,根系的青铜色泽明显加深,根毛数量比灾前增加40%,“触须能‘尝’到土壤里的可溶性硅浓度在上升,比灾前高23%。”

更惊人的发现来自星尘菌的dNA测序。当金敏智将菌液样本注入量子计算机“八卦”系统时,屏幕上的碱基序列突然自动排列成图案: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四种碱基,竟以0.32微米的间距组成了《大同鼎》饕餮纹的“兽面”结构——鼻梁是连续的G-c碱基对,眼窝是A-t重复序列,嘴角的卷曲对应着反向互补链的回文结构。

“这不可能是巧合。”金敏智的外骨骼接触层因数据过载而闪烁红光,她将星尘菌dNA与《大同鼎》的碳硅基因链进行共振测试,匹配度高达91%,“饕餮纹不是装饰,是星尘菌的‘基因图谱’!古人不仅知道这种菌的存在,还把它的遗传信息刻在了鼎上——这是跨星际的‘生物密码’传递!”

三周后的收获日,二号穹顶的粟麦产量不仅恢复,还比灾前增长15%。麦穗的硅含量提升至8.7%,抗倒伏能力增强,磨出的面粉带着淡淡的坚果香。李素站在田垄间,看着王磊的螯爪与张岚的手掌共同握住一束饱满的麦穗,星尘菌的蓝绿色荧光在他们脚下闪烁,与《大同鼎》的饕餮纹遥相呼应。

“实验日志最终版。”李素的数据板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她用指尖划过屏幕上的结论:“硅晶虫灾不是灾难,是硅壤生态系统的‘自我升级’。改造大蒜分泌的硫化合物激活星尘菌,星尘菌分解硅晶虫为养料,同时其dNA中的饕餮纹序列与《大同鼎》共振,强化了碳硅生命的共生纽带。这不是简单的‘以菌治虫’,而是《齐民要术》‘万物相生’理念的星际验证——文明与自然,碳基与硅基,本就该在相互滋养中共同进化。”

诸葛青阳的环首刀轻轻砍断一束粟麦,麦穗落下时,星尘菌的荧光在麦秆断口处形成短暂的“光雾”,像为新生的作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