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蒜菌硅壤共生(2 / 4)
而发白:“我有办法——用大蒜,改造型大蒜!”
地脉舱的生物实验室里,李素的培养皿中躺着三株形态奇异的植物:株高20厘米,叶片呈青金色,根部缠绕着细密的银色绒毛,正是她连夜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的“硅壤大蒜”。培养皿旁的光谱仪显示,大蒜叶片正持续释放一种特殊的硫化合物——二甲基三硫醚(dmtS),浓度是普通大蒜的37倍,且分子结构中嵌入了硅基适配基团。
“《齐民要术》说‘蒜气辛烈’,核心是硫化合物对昆虫神经系统的破坏。”李素用微量注射器抽取大蒜根系分泌物,注入装有硅晶虫卵的培养皿,虫卵接触分泌物后,外壳迅速出现蜂窝状孔洞,“但硅晶虫是硅基生物,普通硫化合物无效。我在dmtS分子中加入了‘硅基识别位点’,就像给毒药装了精准导航,只会与硅晶虫的颚齿神经受体结合。”
“可穹顶有1200亩粟麦,手动间种根本来不及。”王磊的螯爪敲击着培养皿边缘,改造者团队刚从A区清理完枯萎植株,触须上还沾着结晶的硅基体液,“而且我们哪来这么多大蒜种子?”
“用‘八卦’系统的量子播种机。”张岚调出三维种植图,将大蒜基因序列导入反重力播种系统,“我已经把粟麦田的垄距调整为30厘米,刚好够间种一行大蒜。种子问题……”她看向培养皿中的大蒜,“这种改造大蒜的根尖细胞能在硅壤中快速分裂,24小时内就能发芽,48小时达到驱虫浓度——前提是土壤里有足够的‘催化剂’。”
“催化剂?”陈墨的帆布包突然晃动,里面的《齐民要术》自动翻到“种蒜篇”的插图页:汉代画像石上,农夫在蒜田旁堆放着腐熟的“绿肥”,肥堆旁有细小的光点飞舞。她突然想起道器之墟土壤样本的分析报告,“等等!二号穹顶的硅壤中,有一种本土硅基微生物,我们之前以为是惰性菌群——报告编号S-073,你叫它什么来着?”
“星尘菌。”李素的眼睛骤然亮起,生物监测仪瞬间调出S-073的电镜照片:直径0.5微米的球形菌,细胞壁含硅铝酸盐,在紫外线下会发出蓝绿色荧光,像散落的星辰,“它们以土壤中的游离硅为食,但繁殖速度极慢……你是说?”
“《齐民要术》的‘绿肥’不是简单的肥料,是‘引菌剂’!”陈墨将画像石上的光点与星尘菌荧光图谱重叠,完美吻合,“大蒜分泌的硫化合物不仅能杀硅晶虫,还能作为星尘菌的‘生长激素’!汉代农夫不知道微生物,但他们观察到‘间种大蒜后,地力更盛’——其实是大蒜吸引了益菌,形成了‘蒜-菌-土’的共生循环!”
实验验证的过程比想象中更震撼。当李素将大蒜分泌物滴入星尘菌培养皿时,原本稀疏的蓝绿色光点突然爆发式增殖,20分钟内形成直径5厘米的“荧光云团”。更神奇的是,当她放入一条硅晶虫,星尘菌竟主动聚集在虫体周围,分泌出透明的酶液,将硅基外壳分解为细小的二氧化硅颗粒——这些颗粒随后被菌体内的叶绿体转化为有机硅化合物,释放出的能量让荧光云团亮得刺眼。
“这不是分解,是‘捕食’!”李素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她调出星尘菌的代谢路径图,硅晶虫分解产生的能量中有62%被转化为星尘菌的生物量,38%以可溶性硅的形式释放到培养基中——而这种可溶性硅,正是粟麦“八卦根系”合成细胞壁的关键原料,“星尘菌不仅吃硅晶虫,还会把它们‘加工’成粟麦的肥料!这是‘蒜驱虫-菌食虫-虫肥麦’的三重共生链!”
诸葛青阳的环首刀突然重重插在实验室中央的青铜地砖上。刀身反射着培养皿的蓝绿色荧光,与《大同鼎》基座的“九州”纹饰共振,发出细微的嗡鸣:“启动‘蒜菌共生计划’。李素,负责大蒜分泌物量产;张岚,调试量子播种机;王磊,带领改造者团队清理枯萎植株,为间种腾出空间;陈墨,立刻去道器之墟,查《齐民要术》是否有关于‘菌土’的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