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代码我已经帮你们写好了(2 / 4)

加入书签

的“轮子”都没几个。

成熟的软件工程方法论?不存在的。

高效的开发工具链?你想多了,那破编译器跑起来比老牛还慢,吐出来的Bug比吐的槽还多,调试器更是简陋得跟石器似的,查个内存洩漏能让你把头发薅光。

更别提那颗数控系统最需要的“心脏”——稳定可靠、能满足苛刻实时性要求的国产实时操作系统内核(RTOS)了,根本就没有现成的!

写过代码的都知道,没有参考,纯手搓原创,那玩意儿有多难。

软件组的工程师们,特别是中科院软件所来的“大拿”李慧兰研究员带领的核心内核与算法团队,接下这活儿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捏着一把汗的。

他们感觉自己简直就像是“信息时代的石器部落”,要靠着最基础的C语言甚至部分性能关键点得用汇编硬抠,而他们面对的是一头头叫做“高级算法”和“系统架构”的史前巨兽。

从最底层的硬件抽象层(HAL)、中断处理、实时任务调度内核,到中间层的插补算法库(什么样条、NURBS,听着就头大)、运动控制引擎、PLC解释器(这玩意儿也得自己写!),再到上层的人机交互界面(HMI,估计只能搞个字符界面凑合了)、G代码解释器、加工工艺库……

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和深不见底的“天坑”。

尤其是负责运动控制算法的核心小组,那压力简直能把人压成相片。

他们得把姜晨嘴里那些“听起来很美”的先进理念——什么“前瞻控制”、“样条插补”、“模型预测”、“自适应控制”——变成能在微秒级时间内稳定运行的代码。

这活儿,哪是把数学公式翻译成代码那么简单?

简直就是要在豆腐上雕花,还得保证豆腐高速移动时不散架!

为了保证微米级的插补精度和毫秒级甚至亚毫秒级的实时响应,他们得在算法的理论精度和实际运行的计算效率之间玩命找平衡。

他们反覆抠着每一个数学公式的推导,挖空心思找计算量更小的数值解法,优化每一行代码的执行效率,甚至连处理器那点可怜的缓存怎么用才能效率最高都得算计到骨子里。

在无数次的计算机仿真和连接了真实电机的半物理仿真实验中,他们跟精度极限、实时性要求以及硬件平台的计算能力限制,进行着殊死搏斗。

组里那个负责样条插补算法、刚博士毕业留校的年轻天才“小孙博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为了解决一个高速过小线段时的速度波动和“啃刀”问题,这在实际加工中是要出人命的!他把自己锁在实验室,地上铺满了写满公式的草稿纸,推演了上百种不同的缓衝区管理和速度平滑策略。

硬是扛了三天三夜没合眼,眼睛熬得跟兔子似的。

最后,当他在屏幕上看到那根颤抖的仿真曲线终于变得像少女的皮肤一样平滑,模拟出来的加工表面也光洁如镜时,他兴奋得一蹦三尺高,结果因为身体透支加上精神过度亢奋,眼前一黑,“咣当”一声,直接脸着地砸在了键盘上,把旁边的同事吓得魂飞魄散,七手八脚把他抬去了医务室。

负责伺服驱动接口的小组也好不到哪去,他们简直就是戴着镣铐跳舞的“驯兽师”。

国产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那性能,参差不齐就算了,参数还老自己“漂移”,响应慢半拍,偶尔还会莫名其妙“抽风”失控。

不像国外大厂有“御用”的电机驱动,性能稳定,配合默契。

他们没这条件,只能硬着头皮上。必须写出更皮实、更聪明的控制算法,得能自动识别电机那不靠谱的参数,还得能根据负载和工况变化实时调整控制策略,用软件的智慧去弥补硬件的先天不足。

这帮人经常背着笨重的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和早期的“便携式”计算机,那玩意儿重得像块砖头,跑到油污遍地的电机厂和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