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另辟蹊径(2 / 4)
RISC这条路,似乎真的可行!
姜晨伸出第二根手指:“第二,运动控制算法。周教授昨天分析得很透彻,传统的PID控制,在高速高精度、多轴联动下,必然遇到瓶颈。指望靠PID去完美控制五轴联动加工一个复杂叶片,那跟用算盘算导弹弹道差不多,不是不行,是太难,效果还不好。”
他看向周启明教授:“周老,您是控制理论的泰山北斗。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一些新的控制理论,比如模型预测控制(MPC)、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甚至神经网络控制(虽然还很早期),您肯定都有关注吧?”
周教授点点头,眼神里闪过一丝凝重,他皱了皱眉头,:“是的,这些理论我们一直在跟踪研究。MPC通过建立被控对象的模型,预测未来的系统行为,进行滚动优化控制,理论上可以获得比PID更好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自适应控制则可以在系统参数变化或存在不确定性时,自动调整控制器参数……这些理论都很优美,数学上也证明可行,但是……”
他顿了顿,面露难色:“但是,这些先进算法的计算量太大了!特别是MPC,需要在每个控制週期内求解一个复杂的优化问题,对处理器的计算能力要求极高!以我们现有的芯片水平,要在微秒级的实时控制回路里实现这些算法,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就回到了我们第一个问题。”姜晨笑了,“如果我们有了自主的、高效的RISC处理器呢?它的计算能力或许比不上顶级的CISC,但执行效率高,实时性好,而且我们可以为这些特定算法进行硬件加速优化!”
“更重要的是,”姜晨话锋一转,“谁说我们一定要完全照搬国外那些复杂到极点的‘完美’算法?系统(他口中的‘系统’指凤凰厂的超算模拟平台)的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对模型进行简化、采用更高效的数值求解方法、甚至结合一些经验性的规则(模糊控制),完全可以在现有或近期可实现的硬件平台上,实现这些先进算法的‘工程化’版本!”
“性能或许达不到理论最优,但绝对比纯粹的PID强得多!”
“还有,前瞻控制(Look-ahead)!”姜晨在白板上画出一段曲线和速度规划图,“这个技术并不神秘,就是提前读取多段程序,根据拐角、曲率变化,预先规划好加减速曲线,避免速度突变,保证加工过程的平滑。这更多的是一个软件实现和缓存管理的问题,对硬件要求不高,但对提升高速加工的表面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把它作为标配!”
“样条插补(Splie/NURBSIterpotio)也是一样!加工复杂曲面离不开它。数学原理是公开的,关键在于如何高效、精确地在实时系统中实现!这些都是软件层面的硬骨头,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啃!”
周教授和他的几个得意门生听得两眼放光。
姜晨提出的思路,既指明了超越PID的先进方向,又给出了工程实现的可能性(依赖于RISC处理器和算法优化)。
“模型简化……高效求解……前瞻控制……样条插补……如果真能把这些结合起来,那我们的系统性能,绝对能提升一个档次!甚至在某些特定应用上,不输国外!”一个年轻的副教授激动地说。
姜晨伸出第三根手指,也是最后一点:“第三,体系架构。这一点,我认为是最重要,也是我们最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地方!”
他看向一位穿着格子衬衫、戴着厚厚眼镜、看起来有些“技术宅”气质的女士,她是从中科院软件所请来的专家,国内操作系统和软件工程领域的权威,姓李,李慧兰研究员。
“李老师,您对国外数控系统的封闭性怎么看?”
李慧兰推了推眼镜,语气冷静但透着一丝锐利:“极度封闭,极度不利于我们的学习和发展。发那科就不说了,完全是个黑箱。”
“西门子看似开放,提供了二次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