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这导弹,是用来攻顶的(3 / 4)
被动的、充满风险的战术,而T-72,则可以凭借其坚不可摧的正面,在战场上横冲直撞,肆意地播撒着恐惧。
而不管是绕后也好还是伏击也好,所有的反坦克战术,无论是步兵伏击还是坦克对决,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展开——“寻找弱点”。
步兵们想方设法地绕到坦克的侧后方,攻击那里相对薄弱的侧装甲和发动机舱;坦克手们则在远距离上,苦练炮术,希望能精准地命中对方炮塔与车体的连接处,或是观察窗等脆弱部位。
这是一场艰难而又血腥的“钻空子”游戏,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装甲更厚、火炮更强的一方手中。
然而,姜晨提出的“攻顶”方案,却像一位不讲规则的棋手,直接掀翻了整个棋盘。
他根本不去玩这场“钻空子”的游戏,而是直接攻击坦克身上那个最大、最无法防护、也最致命的弱点——顶部。
坦克,本质上是一个为了在地面上对抗水平方向火力而设计的移动堡垒。它的设计哲学,决定了其防护资源必然会向威胁最大的正面和侧面倾斜。
而炮塔和车体的顶部,在传统观念中,是受到攻击概率最低的地方,因此,这里的装甲也是最薄弱的。
就拿T-72主战坦克来说,它的炮塔顶部装甲厚度,通常只有40到50毫米左右,而且为了安装炮长观瞄镜、车长指挥塔、舱盖等设备,上面布满了各种开口和缝隙,结构强度远逊于正面。
这个厚度,不要说反坦克导弹,即便是当时常见的25毫米甚至23毫米口径的机关炮炮弹,只要角度合适,都能轻易地将其击穿。
这也就是后世海湾战争中,美军A-10攻击机能够成为“坦克开罐器”的核心原因。
A-10所搭载的GAU-8复仇者机炮,其30毫米贫铀穿甲弹,正是利用大角度俯冲,从天而降,像钉钉子一样,轻松地敲开伊拉克T-72坦克的“天灵盖”。
而现在,姜晨所做的,就是将A-10攻击机的思路,微型化,并赋予给了每一个普通的步兵!他让一枚廉价的、看似落后的反坦克导弹,拥有了堪比攻击机的打击维度。
当然了,这也是后世标枪反坦克导弹的研发思路。
只不过这玩意儿比鹰酱提出标枪的概念还早了整整十年!
这一刻,三位专家脑海中,关于“破甲深度”、“倾斜装甲等效厚度”、“复合装甲结构”等等一系列复杂而又关键的参数,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因为在“攻顶”模式面前,T-72那引以为傲的厚重装甲,变成了一个毫无用处的、沉重的铁壳子。
它的正面再坚固,也无法保护它的头顶。
这带来的,首先就是战术上的降维打击。
步兵不再需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去绕到坦克的侧后方。
他们可以在更安全、更远的距离上,从容地发射导弹。
坦克在步兵面前,第一次失去了它最大的心理优势,变成了一个移动的、缓慢的、头顶上写着“打我”的靶子。
更重要的是,这种思路在技术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它巧妙地绕开了“提升破甲深度”这条最艰难、也最昂贵的科技树。不再需要去研发更复杂的串联战斗部,也不再需要去追求更高的飞行速度,它用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实现了对最强坦克的致命一击。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极高的成本效益之上。
用一枚经过巧妙改装的、成本低廉的“红箭-73G”,去兑换一辆价值上百万美元的T-72主战坦克和车内的3名乘员,这种不对称的交换比,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的战争决策者都为之疯狂。
这不仅仅是一款武器的诞生,更是一种全新战争哲学的体现。
会议室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张涛张着嘴,仿佛能塞进一个鸡蛋。
他脑海里,全是那柄“炽热战锤”从天而降,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