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这导弹,是用来攻顶的(2 / 4)
推器点火,让导弹在几秒内,迅速爬升到距离地面一百米左右的空中。随后,主发动机点火,推动导弹,沿着一条近似抛物线的弹道,从目标的‘头顶’上空飞过去。”
“当导弹飞到坦克正上方时,弹头下方的感应引信,会探测到下方坦克这个巨大的热源和金属目标,瞬间触发战斗部。这个‘自锻成型战斗部’,会在引爆的瞬间,将一块特制的金属药罩,炸成一个高速旋转的、温度高达上千度的金属射流,像一柄从天而降的炽热战锤,以每秒数千米的速度,狠狠地砸向坦克的顶装甲!”
姜晨抬起头,看着已经目瞪口呆的三位专家,一字一顿地说道:
“T-72的正面装甲再厚,它的炮塔顶部,能有多厚?面对这种从天而降的打击,它和纸糊的,又有什么区别?”
攻顶模式!
虽然“攻顶模式”这个词汇在80年代初还未诞生,但姜晨所描述的这种攻击方式,瞬间让三位军工专家明白了其中的革命性意义!
这是一种对过去几十年来所有反坦克作战思维的彻底颠覆,其带来的冲击力,不亚于当年骑兵第一次面对马克沁机枪。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坦克诞生以来,矛与盾的较量就从未停止。
为了抵御越来越强的反坦克火力,坦克的装甲也变得越来越厚。尤其是二战后,随着复合装甲、反应装甲等新技术的出现,主战坦克的正面防护能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像T-72这样的现代化主战坦克,在80年代初的战场上,几乎就是陆地上的移动堡垒,是联邦钢铁洪流中最具威慑力的象征。
它的强大防护力,并非仅仅源于堆砌钢板的厚度,而是一种革命性的设计理念。其标志性的、如同龟壳一般的铸造炮塔,利用圆滑的曲面,极易将来袭的弹药弹开。而它那倾斜角度高达68度的首上装甲,更是工程设计的杰作,不仅大幅增加了弹药需要穿透的等效厚度,其内部更暗藏玄机——那是由钢板、玻璃纤维等多种材料层层叠加而成的复合装甲夹层。
这种结构,对于当时反坦克武器的主流——空心装药破甲弹(HEAT)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当破甲弹爆炸形成的高温金属射流试图穿透装甲时,不同材料层会对其产生严重干扰和破坏,使其能量急剧衰减。
综合下来,T-72的正面装甲,可以等效于超过400毫米,甚至接近500毫米厚的均质钢板。
这个数字,在当时几乎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叹息之墙,足以抵御当时绝大多数反坦克武器从正面的直射。
对于鹰酱来说还好,他们有着强大的空中火力。
但是对于步兵而言,那绝对是场噩梦!
当时战场上最普及的、被誉为“步兵之矛”的苏制RPG-7火箭筒,其标配的PG-7V弹头,最大破甲深度也就在330毫米左右,面对T-72的正面,其攻击无异于以卵击石,除了炸掉一些外部设备,根本无法伤其筋骨。而西方普遍装备的M72LAW一次性火箭筒,威力则更显不足。
即便是更先进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也同样感到力不从心。
无论是龙国仿制的红箭-73,还是它的原型——苏制AT-3“萨格尔”,其理论破甲深度也就在400毫米上下,这已经是在理想的、垂直命中均质钢板的测试条件下。
在实战中,面对T-72那带有弧度和倾角的复合装甲,成功击穿的概率微乎其微。
即便是西方更先进的“陶”式或“米兰”导弹的早期型号,虽然破甲能力更强,但面对T-72的正面,也需要祈祷一个完美的命中角度。
因此,在那个时代,任何一支军队在面对T-72时,都只有一个选择:不惜一切代价,避免与其进行正面交战。
所有的战术,都围绕着机动、迂回、伏击展开,企图攻击其相对薄弱的侧后方。
这是一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