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龙阳小院论雷达,雏凤清声惊鸿雁(1 / 4)
五月的龙阳,惠风和畅,柳絮已过,空气中带着初夏特有的清新气息。
虽然南疆的隆隆炮声和血火硝烟,在某种程度上,与身处千里之外的姜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前哨二号”反炮兵雷达的横空出世,还是“焚风”单兵云爆弹的秘密列装,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但此刻的他,却仿佛置身于暴风眼的中心,享受着难得的平静。
战争的齿轮一旦开始转动,便有其自身的惯性和逻辑。
前线的将军和士兵们,会用他们的勇气和鲜血去书写战史。
而作为一名身处后方的科研工作者,姜晨在完成了阶段性的技术突破后,能做的便是等待,并为下一次的技术跃迁积蓄力量。
此刻,在他那位于龙阳城郊、带着一个小巧院落的分配住房里,正进行着一场特殊的“待客”。
院子里,几株新栽的月季努力地绽放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一张简朴的石桌旁,姜晨正热情地为客人沏茶。
他穿着一件干净的白衬衫和洗得有些发白的蓝布裤子,神情轻松而专注,与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坐在他对面的,是一位年约五十、面容儒雅、眼神深邃的中年男子。
他便是国防科工委第十四研究所(简称14所)的副所长——林浩同志。
今天的林浩穿着一身熨烫平整的中山装,虽然已是初夏,但依旧扣得一丝不苟,透着老一辈知识分子特有的严谨和沉稳。
他的目光不时落在姜晨身上,带着审视,也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欣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奇。
说起来,这并非两人的第一次见面。
上次在“前哨二号”反炮兵雷达的关键技术攻关阶段,林浩作为14所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曾与姜晨有过短暂的接触和合作。
更是那个项目名义上的第一负责人。
当时,姜晨提出的几个关于信号处理和算法优化的关键思路,如同神来之笔,帮助14所的专家们突破了困扰已久的技术瓶颈,使得雷达的性能得到了质的飞跃。
但从身份上来说,林浩算是姜晨在雷达项目上的“半个领导”。
那次,由于当时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两人并没有太多深入交流的机会。
林浩对姜晨的印象,更多的是停留在手下那几个工程师对他的评价,“一个在雷达领域有着惊人天赋的年轻大学生”这个层面。
而今天,当他再次坐在这个年轻人面前,有时间细细打量和交谈时,心中的那份惊奇感便愈发强烈了。
“姜晨同志,前线传来捷报,‘前哨二号’在南疆战场上大放异彩,为我军取得重大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啊!”林浩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语气中充满了欣慰和感慨,“你提出的那些关键技术方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代表14所,也代表前线的指战员们,向你表示衷心的感谢!”
姜晨连忙摆手,谦虚地笑道:“林副所长您太客气了。雷达的成功是龙阳军工厂和14所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拾遗补阙而已。真正的功劳,还是属于您和14所的各位专家前辈。”
林浩闻言,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他深知,在科研领域,有时候一个“不成熟的看法”,往往就能点亮一盏明灯,指引前进的方向。
姜晨的“细节”,在他们这些专业人士眼中,分明是极具前瞻性和创造性的关键突破。
如果没有姜晨,他有些时候甚至都怀疑反炮兵雷达的研制工作会不会一直无法得到推进。
他放下茶杯,目光再次落在姜晨年轻而沉稳的面庞上。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眼前这个家伙,从最初崭露头角,改良63式自动步枪,解决其精度和可靠性问题,到后来石破天惊般地研发出“前哨二号”这种高性能的反炮兵雷达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