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前哨基石,14所来人(2 / 4)

加入书签

这些知识仿佛与他自身的知识体系快速融合,让他不仅“知道”了这些信息,更能“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逻辑,仿佛他真的花费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雷达技术一样。

当信息洪流终于平息时,姜晨感觉自己的大脑仿佛变成了一台高速运转的超级计算机,关于“前哨一号”的每一个技术细节,都了然于胸。

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抹去额头渗出的细汗。

有了这份完整的“答案”,再加上升级后的AF-85这把“利刃”,“前哨一号”的研制,他信心更足了!

第二天,姜晨便将一部分经过“简化”和“伪装”(隐去了最核心、最超前的部分,使其看起来更像是基于现有技术推导而来)的天线阵列结构件图纸,交给了已经初步掌握AF-85操作的几位老师傅,指导他们开始进行试加工。

他自己则一头扎进了临时腾出来的一间小型实验室(原先是厂里的一个计量室,相对干净和独立)。

这里,在他的要求下,已经配备了基本的焊接工具、电源,以及几台从仓库里翻出来的、性能勉强够用的老旧示波器和万用表。

他要在这里,借助系统的辅助和刚刚兑换来的核心元器件制造工艺,亲手试制出“前哨一号”的第一个关键电子部件。

他选择的目标是——L波段低噪声放大器(LNA)模块。

在雷达系统中,接收机负责捕捉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微弱雷达回波信号。

而LNA,作为接收链路的第一级放大器,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整个雷达的探测灵敏度和作用距离!

它必须具备极低的自身噪声(否则微弱的回波信号就会被放大器自身的噪声淹没),同时还要提供足够高的增益(将微弱信号放大到后续电路能够处理的水平),并且工作在雷达所需的特定频段(L波段,大约1-2GHz)。

在20世纪70年代,高性能的低噪声放大器,尤其是工作在微波频段的LNA,绝对是电子技术领域的前沿和难点之一。

其核心在于高性能的低噪声晶体管(通常是砷化镓场效应管或低噪声双极晶体管)以及精密的微带电路设计和匹配网络。

而这些,恰恰是当时龙国电子工业的薄弱环节。

国内能够生产的晶体管,性能参数普遍不高,噪声系数较大,工作频率也难以达到GHz级别。微带电路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也相对落后。

如果按照常规路径,仅仅是研制出合格的LNA,可能就需要国内顶尖的电子研究所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进行攻关。

但现在,姜晨拥有了系统提供的“外挂”。

系统不仅给出了LNA的详细电路原理图、经过优化的微带线布局图,甚至还提供了核心低噪声晶体管的内部结构设计图纸和关键制造工艺参数!

虽然龙阳厂甚至整个龙国,目前都无法独立制造出这种高性能的晶体管,但姜晨可以利用系统,先“兑换”出几颗样品用于验证设计。

同时,他也可以利用厂里现有的、性能相对较好的高频晶体管(比如一些仿制苏系或早期进口的型号),结合系统提供的优化匹配电路设计,尝试制作出一个性能虽有差距、但能“顶用”的简化版LNA模块。

这正是他此刻正在做的事情。

实验室里,姜晨一手拿着精密的镊子和烙铁,一手对照着脑海中系统呈现的电路图,小心翼翼地在一块覆铜板(暂时用国产的环氧树脂板替代微波介质板)上,焊接那些比米粒还要小的贴片电阻、电容和几颗国产高频三极管。

他的动作稳定而精确,汗水顺着额角滑落也浑然不觉。旁边的老旧示波器屏幕上,显示着一些跳动的波形,频谱分析仪(也是一台老旧的、功能有限的型号)则努力地捕捉着微弱的信号频谱。

他正在根据系统提供的阻抗匹配算法,反复调整着输入和输出匹配网络的电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