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双城迷雾(1 / 4)
重庆的雨季似乎永无尽头,湿冷的空气仿佛能拧出水来,渗透进骨髓。林薇将那份从胡文瀚处得来的“内部资料”仔细研读后,心中的疑团非但没有解开,反而如同窗外的浓雾,愈发厚重。资料中真伪混杂的信息,刻意引导的论调,都指向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或者至少是一次险恶的试探。
她不敢怠慢,利用老康留下的紧急联络方式,将沙龙见闻、对胡文瀚和那个沉默男子崔明泉的观察,以及她对那份资料的分析判断,写成了一份详尽的报告,通过死信箱传递了出去。
做完这一切,她强迫自己恢复“苏梅”的日常节奏,备课、教书、批改作业,但内心的弦却始终紧绷着。她像一只敏锐的羚羊,在看似平静的草原上进食饮水,耳朵却时刻竖立,捕捉着风中任何一丝危险的气息。
胡文瀚没有再主动联系她,仿佛那晚沙龙的邀请和资料的馈赠只是一时兴起的寻常交际。这种反常的平静,让林薇更加确信,对方正在观察她的反应,等待她下一步的动作。她决定以静制动,绝不主动踏入对方可能设下的任何圈套。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几天后的国文课上,当她讲到岳飞《满江红》中“靖康耻,犹未雪”一句,谈及家国仇恨与匹夫之责时,台下一位平时颇为活跃、父亲似乎在政府某部门任职的男学生,突然举手发言,语气带着与其年龄不符的世故:
“苏先生,我认为一味强调仇恨并非明智之举。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如今强敌环伺,我们是否更应该思考如何‘韬光养晦’,积蓄力量,甚至……寻求与国际社会合作,化解干戈?”
这番言论从一个少年口中说出,显得格外刺耳。教室里的气氛瞬间有些凝滞,其他学生也投来诧异的目光。
林薇心中警铃大作。这绝非一个普通中学生能自发形成的观点,其背后必然受到家庭或特定环境的影响。她不动声色,没有直接驳斥,而是引导道:“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角度。那么请大家思考,何为‘韬光养晦’?是忍气吞声,放弃原则,还是在逆境中隐忍不发,磨砺自身?而‘国际合作’,又应该基于怎样的前提和底线?是平等尊重,共同抗敌,还是委曲求全,乃至丧权辱国?”
她将问题抛回给学生,组织了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最终,在大多数同学倾向于“坚持抵抗,自强不息”的讨论中,那位男学生显得有些孤立,悻悻地不再言语。
但这件小事,却像一根针,扎在了林薇的心上。敌人的触角,竟然已经伸到了校园,试图影响下一代的思想。这让她感到不寒而栗,也更加坚定了她必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坚持下去的决心。
就在林薇于重庆应对文化渗透的暗流时,上海的情势也陡然紧张起来。
沈惊鸿的身体在老康和“青囊”的精心照料下,终于恢复了大半,虽然无法与巅峰时期相比,但已具备了重新执行外勤任务的基本条件。组织的批准下来得很快,一方面是因为追查“影武者”的任务刻不容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上海方面传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
“我们确认,‘影武者’已经离开了武汉,极有可能潜入了上海。”老康在慈安疗养院的密室里,对沈惊鸿说道,脸色是从未有过的凝重,“而且,我们内线冒死传出的情报显示,梅机关似乎正在策划一次针对租界内抗日人士和进步文化机构的大规模秘密清洗行动,代号‘秋风扫叶’。‘影武者’很可能就是这次行动的直接指挥者。”
沈惊鸿眼神一凛:“目标是哪些?”
“初步名单上有十几人,包括几位坚持抗日的报业巨子、敢于发声的作家,以及我们几位隐藏在文化界的重要同志。”老康递过一张纸条,“行动可能就在近期。我们必须抢在他们之前,要么转移这些同志,要么……阻止‘影武者’。”
沈惊鸿看着名单上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