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文墨暗战(1 / 4)
胡文瀚的出现,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薇心中漾开层层警惕的涟漪。她没有立刻将此事告知老康,决定先自行观察,以免因过度敏感而打草惊蛇,或者给本就肩负重任的老康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她仔细回忆与胡文瀚接触的每一个细节。他的言谈举止确实符合一个政府文化官员的做派,客气、圆滑,带着几分知识分子式的清高与对“人才”的欣赏。但那双藏在金丝眼镜后的眼睛,总让林薇觉得过于灵活,仿佛在温和的笑容下,隐藏着精确的算计和审视。
中央宣传部文化促进委员会……这个机构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在派系林立的重庆,其内部成分恐怕也相当复杂。胡文瀚是真心为抗战文化招揽人才,还是另有所图?他与那个神秘的“影武者”,是否存在某种关联?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林薇决定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她继续着“苏梅”的日常生活,认真教书,深居简出,仿佛那次短暂的街头交谈并未对她产生任何影响。但她暗中加强了对周围的观察,上下班路线偶尔微调,留意是否有人跟踪,同时也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关于文化促进委员会和胡文瀚本人的公开信息。
几天后,她再次伏案写作。这次的主题,她选择了更具现实批判性的角度——《论精神“磨洋工”与抗战意志之消磨》。她没有直接抨击,而是从社会上某些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麻木现象入手,剖析这种精神上的懈怠和“磨洋工”心态对长期抗战的潜在危害,笔锋犀利却不失理性,引经据典,逻辑严密。
文章完成后,她通过老康的渠道再次匿名发表。果不其然,这篇文章引起的反响比上一篇更大,也招致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读者来信表示共鸣与支持,也有人在其他报纸上发文,含蓄地批评她“小题大做”、“散布焦虑”。
就在文章发表后的第三天,胡文瀚再次出现了。这次,他直接找到了林薇任教的小学,在校门口“偶遇”了下班的地。
“苏老师,真是巧啊。”胡文瀚笑容依旧和煦,仿佛之前林薇的拒绝从未发生,“拜读了您的新作,真是振聋发聩!如今像苏老师这样敢于直指时弊的清醒之人,实在不多了。”
林薇心中冷笑,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无奈:“胡先生谬赞了。不过是些书生之见,发发牢骚罢了,人微言轻,又能改变什么呢?”
“诶,苏老师此言差矣。”胡文瀚正色道,“舆论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因为有许多像苏老师这样的有识之士敢于发声,才能唤醒麻木,凝聚人心。我们文化促进委员会,就非常需要苏老师这样有风骨、有担当的笔杆子。”
他再次递出了橄榄枝,这次的态度显得更为诚恳和迫切:“苏老师,我知道您淡泊名利。但我们委员会可以提供更好的平台,让您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而且,委员会也有一些内部资料和情报,或许对您的写作更有助益。即便只是挂个名,偶尔为我们撰写一些重要的宣传稿,也是对抗战莫大的支持啊。”
内部资料和情报?林薇的心微微一动。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条件,但也可能是一个危险的陷阱。如果胡文瀚别有用心,那么接近他,或许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但自身暴露的风险也会急剧增加。
她依旧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表现出适当的犹豫和顾虑:“感谢胡先生一再抬爱。只是……我性格疏懒,不喜约束,恐怕难以适应机关的工作节奏。而且,我一个新来的外乡人,骤然进入那样的部门,难免惹人闲话。”
胡文瀚似乎看穿了她的顾虑,笑道:“苏老师多虑了。我们求的是才,不拘小节。至于闲话……呵呵,在重庆这地方,做什么没人说闲话呢?重要的是做对的事。这样吧,苏老师不必立刻答复我。过两日,我们委员会有一个小型的文化沙龙,届时会有不少文化界的同仁参加,大家品茶论道,交流思想。苏老师若有兴趣,不妨来坐坐,感受一下氛围,再做决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