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颜延之《陶徵士诔》(7 / 11)
9. 尔实愀然,中言而发,违众速尤,迕风先蹶:
- 解析:你对此深感忧虑,发自内心地回应,违背众人容易招致怨恨,忤逆时风往往率先受挫。描述陶渊明对上述观点的回应,展现他对坚守自我可能面临后果的清醒认识,尽管知晓艰难,却依然坚持自我,凸显其坚定的信念。
30. 身才非实,荣声有歇,睿音永矣,谁箴余阙:
- 解析:自身的才能并非实在可靠(指在现实中可能不被完全认可),荣耀的名声也会停歇。你那睿智的话语已永远消逝,今后还有谁来规劝我改正缺点呢?表达对陶渊明的离世深感痛惜,失去了一位能在思想上相互砥砺的挚友,强调陶渊明对作者的重要影响和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31. 呜呼哀哉:
- 解析:唉,悲痛啊!第三次发出悲叹,再次强调作者对陶渊明去世难以抑制的哀伤之情,使情感达到高潮。
32. 仁焉而终,智焉而毙,黔娄既没,展禽亦逝:
- 解析:你以仁德立身而终,凭借智慧处世却离世,就如同黔娄、展禽一样(皆为古代贤德之人)。将陶渊明与黔娄、展禽等古代贤德之人相提并论,高度赞扬陶渊明的仁德与智慧,表明他的品德和才智能与先贤媲美。
33. 其在先生,同尘往世,旌此靖节,加彼康惠:
- 解析:对于先生你,虽然与尘世一同过往(指离世),但彰显你“靖节”的谥号,堪比黔娄的“康”、展禽的“惠”(皆为美谥)。再次强调陶渊明的谥号“靖节”与古代贤人的谥号一样,能体现他的高尚品德,表达对陶渊明一生品德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34. 呜呼哀哉:
- 解析:唉,悲痛啊!最后一次发出悲叹,进一步强化对陶渊明去世的哀伤,使全文在沉痛的氛围中结束,余哀不尽,让人深切感受到作者对陶渊明的深厚情谊和无尽惋惜。
……
句译:
序文
1. 夫璇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美玉极为美好,却不会成为护城河里的宝物;桂树与花椒确实芳香,却并非园林中常见的果实。
2. 岂其深而好远哉?盖云殊性而已:
难道是它们喜好僻远幽深之处吗?只是因为它们本性独特罢了。
3. 故无足而至者,物之藉也;随踵而立者,人之薄也:
所以那些没有脚却能来到人身边的(东西),是因为人们有所凭借和利用;而那些接踵而来(追求名利)的人,是因为他们品格鄙薄。
4. 若乃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节,故已父老尧、禹,锱铢周、汉:
像巢父、伯成子高那样高尚的行为,伯夷、商山四皓那样崇高的气节,他们把尧、禹当作普通老人,把周、汉的富贵看得微不足道。
5. 而绵世浸远,光灵不属,至使菁华隐没,芳流歇绝,不其惜乎:
然而随着时代渐渐久远,他们的光辉精神未能延续,致使杰出的人才和美好的风尚隐没断绝,这难道不可惜吗?
6. 虽今之作者,人自为量,而首路同尘,辍涂殊轨者多矣:
虽然当今的人,各自有自己的衡量标准,但开始时走相同的道路,中途却改变方向的人很多。
7. 岂所以昭末景、泛余波:
这怎么能发扬前贤的余光,使他们的风范流传呢?
8. 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
晋朝有一位征士,是浔阳的陶渊明,他是隐居在庐山的人。
9. 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
他幼年时不喜欢玩耍,长大后有一颗质朴的心;学习不是为了成为名师,写文章只求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