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颜延之《陶徵士诔》(10 / 11)

加入书签

遇到阻碍。

28. 哲人卷舒,布在前载,取鉴不远,吾规子佩:

贤哲之人或隐或显,这些都记载在从前的典籍中。可供借鉴的例子并不遥远,我曾以这些道理规劝你,你也铭记于心。

29. 尔实愀然,中言而发,违众速尤,迕风先蹶:

你对此深感忧虑,发自内心地回应,违背众人容易招致怨恨,忤逆时风往往率先受挫。

30. 身才非实,荣声有歇,睿音永矣,谁箴余阙:

自身的才能并非实在可靠(指在现实中可能不被完全认可),荣耀的名声也会停歇。你那睿智的话语已永远消逝,今后还有谁来规劝我改正缺点呢?

31. 呜呼哀哉:

唉,悲痛啊!

32. 仁焉而终,智焉而毙,黔娄既没,展禽亦逝:

你以仁德立身而终,凭借智慧处世却离世,就如同黔娄、展禽一样(皆为古代贤德之人)。

33. 其在先生,同尘往世,旌此靖节,加彼康惠:

对于先生你,虽然与尘世一同过往(指离世),但彰显你“靖节”的谥号,堪比黔娄的“康”、展禽的“惠”(皆为美谥)。

34. 呜呼哀哉:

唉,悲痛啊!

……

全译:

序文

美玉极为美好,却不会成为护城河里的宝物;桂树与花椒确实芳香,却并非园林中常见的果实。难道是它们刻意喜好僻远幽深之处吗?只是因为它们本性独特罢了。所以那些无需凭借外力就能来到身边的东西,是因为人们有所借助利用;而那些接踵而来(追求名利)的人,是因为他们品格鄙薄。像巢父、伯成子高那样高尚的行为,伯夷、商山四皓那样崇高的气节,他们把尧、禹当作普通老人,把周、汉的富贵看得微不足道。然而随着时代渐渐久远,他们的光辉精神未能延续,致使杰出的人才和美好的风尚隐没断绝,这难道不可惜吗?虽然当今的人,各自有自己的衡量标准,但开始时走相同的道路,中途却改变方向的人很多。这怎么能发扬前贤的余光,使他们的风范流传呢?

晋朝有一位征士,是浔阳的陶渊明,他是隐居在庐山的人。他幼年时不喜欢玩耍,长大后有一颗质朴的心;学习不是为了成为名师,写文章只求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在人群中仍保持自己的孤独,与人交谈时常常沉默寡言。他年少时贫困穷苦,家里没有仆人。连打水舂米的力气活都难以承担,野菜豆类也供应不足。母亲年老,孩子年幼,他尽力奉养但生活物资匮乏。他追思田过关于侍奉双亲的主张,领悟到毛义捧檄为官是为了奉养亲人的心情。起初他辞谢了州府的多次任命,后来做了彭泽县令。由于自己的思想与世俗不合,他便弃官去追求自己的爱好。于是他摆脱世俗的纷争,立志于尘世之外,隐居在深山中,从此远离尘世。他浇灌菜畦,卖菜为生,用来供应祭祀用的简单食物;编织麻鞋、芦席,来补充粮食的费用。他喜欢奇异的书籍,生性爱酒,摒弃繁琐的事务,养成了简约旷达的性格,大概就是所说的能摒弃国家爵位的尊贵,使家人都忘却贫穷的人吧?朝廷下诏征召他为着作郎,他称病不去。享年若干岁,在元嘉四年某月某日在浔阳县某里去世。近处相识的人悲痛哀悼,远方的人士也为之伤情。行善得福的报应难以知晓,唉,多么善良正直的人啊。

人的德行靠诔文来显扬,名声因谥号而更加崇高,如果符合道德正义,贵贱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像陶渊明具有宽厚安乐善终的美德,喜好廉洁、克制自己的操守,符合谥法的规定,也不违背他生前的志向。所以询问他的各位好友,认为应该给他定谥号为“靖节征士”。

诔辞

万物崇尚独自生长,人本来就应该特立独行。这哪里是因为遇到了好时机,又怎么能说是世代相传的呢?唉,像陶渊明这样的人,追慕古代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