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孙绰《游天台山赋》(9 / 14)
瞻仰天神,“肆”有尽情之意,“觐”为拜见;“爰集通仙”,于是与众多的仙人相聚,“爰”为于是,“集”表示聚集。此句体现出作者仿佛在天台山进入了一个与神灵、仙人沟通交流的神圣境界,进一步强化了天台山的神秘与超凡地位。
61. 挹以玄玉之膏,嗽以华池之泉。
- 解析: “挹以玄玉之膏”,作者汲取玄玉般的膏液,“挹”为汲取;“嗽以华池之泉”,用华池的泉水漱口,描绘出作者在这超凡境界中,享用着神奇的物质,象征着作者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了滋养,体现出天台山所代表的超凡世界对作者的恩泽。
62. 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
- 解析: “散以象外之说”,仙人或神灵向作者讲述超越物象之外的深奥道理,“象外”指超越事物表象;“畅以无生之篇”,以关于无生(佛教概念,指事物的本质没有生灭变化)的篇章让作者心情舒畅。此句表明作者在天台山不仅领略了自然和仙境之美,还聆听了高深的哲理,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提升。
63. 悟遣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
- 解析: 此句表达作者对有无之理的感悟。“悟遣有之不尽”,作者领悟到想要完全摒弃“有”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是现实存在的基础;“觉涉无之有间”,同时也感觉到在追求“无”的过程中,是存在着一定的间隙和困难的。体现出作者对玄学中有无观念的深入思考,展现出其在精神探索上的深度。
64. 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
- 解析: “泯色空以合迹”,作者领悟到要消除“色”(物质现象)与“空”(佛教认为物质现象虚幻不实的本质)的差别,使二者合而为一;“忽即有而得玄”,忽然在“有”之中领悟到了深奥的玄理。此句融合了佛教和玄学的思想,表明作者在天台山的游历和感悟中,达到了一种对世界本质的深刻理解,实现了思想上的升华。
65. 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
- 解析: “释二名之同出”,解释“有”与“无”这两个名称虽不同,但根源相同,这是对玄学有无同源思想的阐释;“消一无于三幡”,“三幡”在佛教中指色、空、观,作者通过对有无的思考和对佛教观念的融合,消除了对“一”(可理解为绝对的本体或本质)的执着,达到了一种更加超脱和圆融的思想境界。
66. 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
- 解析: “恣语乐以终日”,作者可以整天尽情地谈论这些快乐之事,分享自己的感悟;“等寂默于不言”,但同时也明白,即便不说话,保持沉默,也同样能达到一种宁静的境界。此句体现出作者对言语与沉默关系的理解,无论是表达还是沉默,都能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展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心态。
67. 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 解析: “浑万象以冥观”,作者将世间万物融合在一起,默默地观察和体悟;“兀同体于自然”,最终与自然浑然一体,达到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此句为全文的思想总结,表明作者在天台山的游历过程中,从对自然景观、仙境的欣赏,到对玄理的思考和领悟,最终实现了与自然的深度融合,完成了一次精神的升华之旅。
……
句译:
1. 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
天台山,大概是山岳中神奇秀丽的一座山。
2. 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
渡海可到方丈、蓬莱等仙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等名山。
3. 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
这些地方都是道家圣贤往来游赏、教化之处,是神仙居住的洞府。
4. 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