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陶渊明《饮酒?其十七》(3 / 4)

加入书签

映出诗人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以及对时机的等待。

2.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 解析: “脱然”描绘清风轻快、洒脱到来的样子。当清风拂过,幽兰的芬芳得以飘散,从而与周围的萧艾等普通杂草区别开来。这象征着诗人在合适的机遇下,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品德,能够脱颖而出,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与能力,凸显了诗人对自身高洁品质的自信,同时暗示在世俗的环境中,自己的独特与不凡终会被发现。

3.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 解析: “行行”表示人生不断前行的过程,说明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失故路”反映出诗人感慨自己有时会迷失曾经坚持的道路,偏离原本的方向,这是对人生中迷茫与困惑时刻的描述。“任道或能通”则体现了诗人的思考,他认为顺应自然之道,遵循内心的指引,或许就能找到重新通达的路径,表达出一种顺应自然规律,在困境中寻求出路的态度,蕴含着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4.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 解析: “觉悟”表明诗人经过思考后有所领悟,意识到应该做出改变。“当念还”指应当想着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回归自己的初心。“鸟尽废良弓”运用典故,该典故常表示事成之后,功臣被弃。诗人借此暗示追逐功名存在风险,就像鸟打完后良弓便遭废弃,提醒自己不可贪恋功名,要及时从对功名的追逐中醒悟过来,回归到真实、本真的自我,表达了对世俗功名的清醒认识。

5.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 解析:诗人回顾古代那些追求功名的士人,“慷慨”一词生动展现出他们满怀豪情壮志,充满激情地在名利场上竞争角逐的状态。此句描绘出古时人们对功名趋之若鹜的景象,反映了世俗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为后文进一步阐述对功名的看法做铺垫,引出对这种追求的反思。

6.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 解析: “一旦百岁后”指一旦生命终结,表明时间的终点。“相与还北邙”意思是这些追求功名的人都一同归葬到北邙山,“北邙山”在古代是着名的墓葬之地。此句强调无论生前在名利场上如何风光,死后都同样归于尘土,突出了功名在生命面前的虚幻和无意义,揭示出人生的最终归宿相同,生前的功名并不能改变死亡这一结局,引发对功名价值的思考。

7.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 解析:此句描绘墓地的景象,曾经象征着庄重与不朽的墓地松柏,如今被人砍伐。“高坟互低昂”说明那些高大的坟墓,如今高低错落,一片衰败之象。通过描绘墓地曾经的庄严与如今的荒芜,展现出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会消逝,即使是象征着荣耀与地位的墓地也不例外,进一步强化了功名的虚幻无常,曾经的辉煌终究抵不过时间的侵蚀。

8.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 解析: “颓基”指坟墓倒塌后的残基,“无遗主”表示墓主的后人已不知去向,曾经的家族荣耀不再。“游魂在何方?”以反问的形式,引发思考,曾经为功名拼搏一生的人,死后连灵魂似乎都无处可依,强化了生命消逝后一切皆空的感觉,突出了功名的短暂和不可靠,让人深刻感受到人生的虚无与功名的微不足道。

9.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 解析:诗人客观地承认荣华富贵在世俗观念中确实是值得珍视的东西,“诚足贵”体现了对世俗看法的一种认可。然而,“亦复可怜伤”话锋一转,指出荣华富贵也有其可怜可悲之处。这表明诗人虽然理解世俗对荣华的追求,但从更高层次的人生感悟出发,认识到荣华的虚幻和无常,不能给人带来真正持久的满足,反映出诗人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和超越。

10. “吁嗟身后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