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4 / 9)
比做善事更能让人愉悦。此句从社会风气变化深入到对道德价值的思考,为后文论述士人的困境与坚守做铺垫,强调即便在风气不佳的社会中,士人仍应坚守为善的价值观念。
11. 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
- 解析:表明士人应遵从上苍的既定旨意,学习圣人遗留的典籍,对君主和双亲尽忠尽孝,在乡里间树立起诚信和道义。这体现了士人传统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追求,他们以圣人教诲为指引,期望在社会中践行忠孝信义,但这种美好的追求在现实中却遭遇重重困境。
12. 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
- 解析:士人秉持真诚之心待人,期望获得显扬,而不是通过做作矫情来祈求声誉。然而现实却是令人悲哀的,人们随声附和,诋毁异己,憎恶超群出众之人;善于谋划的人被认为是糊涂,品行正直的人被说成是狂妄。此句将士人的美好期望与残酷的现实相对比,突出了现实的荒诞与不公,进一步揭示了士不遇的社会根源。
13. 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
- 解析:即便士人胸怀至公之心,毫无猜忌,最终却仍蒙受耻辱,遭受诽谤;他们虽然怀揣美玉、手握兰花,徒然拥有芬芳高洁的品质,却无人能明白他们的高尚。此句再次强调正直高洁之士在现实中的悲惨遭遇,凸显了社会对士人的误解与伤害,表达了作者对士人的深切同情和对这种不公现象的愤慨。
14. 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
- 解析:作者悲哀地感叹,士人不被赏识的情况,并非现在才有,在远古炎帝、帝魁的时代就已存在。士人只能独自勤勉修身,每日多次反省自己。他们期望能及时增进德行,抓住时机有所作为,然而时机到来了,却得不到眷顾。此句说明士不遇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历史问题,且士人即便积极进取,也难以改变不遇的命运,进一步强化了悲剧色彩。
15. 无爰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愍冯叟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
- 解析:这里运用典故,“爰生”指爰盎,作者感慨没有像爰盎那样能理解自己的人交谈。“张季”即张释之,虽有才能却最终被埋没。“冯叟”指冯唐,他在郎署中蹉跎岁月,幸亏遇到魏尚,才得以施展计谋。通过这些典故,具体展现了士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即便有才能,也常常因无人赏识、举荐而被埋没,突出了士不遇现象的普遍性和士人命运的无奈。
16. 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
- 解析:即便像冯唐那样勉强被人了解,也是费尽苦心,旷日持久。“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用“三人成虎”的典故,说明即便知道街市上没有老虎,但被三个人的传言迷惑后,也会信以为真,比喻士人即便有真才实学,也会因外界的流言蜚语和不良环境而不被认可,进一步强调了士人在现实中遭遇的困境和不公。
17. 悼贾傅之秀朗,纡远辔于促界。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
- 解析:哀悼贾谊才华出众,却只能在狭小的范围内施展远大的抱负,如一匹良马被局限在局促之地,难以尽情驰骋。悲叹董仲舒学识精深,却屡次身处险境,侥幸才得以渡过难关。通过列举贾谊和董仲舒的例子,进一步阐述了士人的才华与遭遇之间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士不遇的悲剧性,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18. 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
- 解析:感慨这些贤哲之士孤独无援,作者不禁泪水纵横,洒满衣袖。接着提到承蒙前代圣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