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孙该《琵琶赋》(3 / 6)

加入书签

的神圣。“据高崖而安柯”,凭借高崖安置树干,高崖的险峻为制作过程增添了一种庄重感,同时也暗示了琵琶制作对环境的要求,体现出制作过程的严谨与精细。

镑拂柱,八音克谐。

- 解析:“镑”指打磨,“拂”表示擦拭,描述工匠精心打造琴身、弦轴和琴柱的过程。经过工匠的精心打磨和调试,使琵琶的各种音调和谐。“八音克谐”表明琵琶制作完成后,具备了良好的音质,能够发出和谐美妙的声音,体现了工匠高超的技艺,为下文琵琶的演奏效果做铺垫。

然后雕以朱绿,饰以翠绮。

- 解析:在琵琶制作完成基本结构并调试好音律后,开始对其进行装饰。“雕以朱绿”,用朱红和翠绿的色彩雕琢琵琶,朱红与翠绿是鲜明而华丽的颜色,为琵琶增添了色彩的美感。“饰以翠绮”,用翠绿的丝织品装饰,翠绮的柔软与光泽进一步提升了琵琶的华丽程度,展现出当时人们对琵琶这一乐器的重视,不仅追求其音质,也注重其外观的精美。

弦以园客之丝,徽以钟山之玉。

- 解析:继续描述琵琶的装饰细节。“弦以园客之丝”,装上园客所产的蚕丝制成的琴弦,园客是古代传说中擅长养蚕的人,其蚕丝质量上乘,用这样的丝做琴弦,暗示琵琶琴弦的优质,能够发出美妙的声音。“徽以钟山之玉”,用钟山的美玉镶嵌为琴徽,钟山之玉珍贵且美观,琴徽不仅起到标记音位的作用,美玉的装饰也使琵琶更加高贵典雅,从细节处体现了琵琶的精美与珍贵。

爱有达人,陈于坐隅。

- 解析:“爱”在这里表示“于是”“乃”的意思。“达人”指通达之人,表明有懂得欣赏琵琶的人,将琵琶放置在座位一角。此句引出下文对琵琶演奏的描述,同时也暗示了琵琶在当时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人们欣赏音乐、抒发情感的重要工具。

班倕施巧,夔襄准法。

- 解析:“班倕”是古代传说中擅长制作精巧器物的能工巧匠,“夔襄”指夔和师襄,夔是舜时的乐官,师襄是春秋时鲁国的乐官,二人皆精通音律。这里借指弹奏琵琶的人如同班倕一样施展巧妙技艺,按照夔和师襄的标准来调试和演奏琵琶,强调演奏者技艺高超,能够充分发挥琵琶的美妙音色,为下文精彩的演奏效果描写做铺垫。

浮柱春轻,飞龙鹿骇。

- 解析:开始描写琵琶的演奏效果。“浮柱春轻”,形容琴上的弦柱如春天般轻盈浮动,将弦柱的动态赋予春天的轻盈之感,给人以灵动、活泼的听觉感受。“飞龙鹿骇”,弹奏时声音如飞龙跃起、鹿群惊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琵琶声音的激昂、突然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能听到琵琶发出的强烈而富有冲击力的声音,生动地描绘出琵琶演奏时的精彩瞬间。

游弦发响,辅商下徵。

- 解析:“游弦发响”,游动的琴弦发出声响,形象地描绘出琴弦在演奏时灵动的状态,仿佛琴弦在自由地发出美妙的声音。“辅商下徵”,“商”和“徵”是古代五音中的两个音,这里表明琵琶演奏时配合着商音和下徵音,展现出琵琶演奏时对音律的准确把握和运用,体现了演奏者高超的技艺和琵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每至曲终歌阕,乱以众契。

- 解析:“每至曲终歌阕”,每当乐曲终了、歌声停歇,表明演奏进入尾声。“乱以众契”,“乱”在古代音乐中指乐曲的最后一段,“众契”指各种和声,即在乐曲结尾时,用各种和声加以收尾,使乐曲的结尾更加丰富、饱满,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现出琵琶演奏在结尾部分的独特处理方式和艺术效果。

上下奔鹜,鹿奋猛厉。

- 解析:继续描写乐曲结尾时的演奏效果。“上下奔鹜”,形容声音上下奔腾,如同鸟儿上下飞翔一般,形象地描绘出琵琶声音在高低音之间快速转换,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