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执圭之间:礼的敬畏与生命从容(4 / 8)
背后的人性温度
礼仪并非冰冷的教条,而是充满人性温度的情感表达。《论语》在描述完执圭行礼的庄重后,紧接着写道:“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这一转折,让我们看到了礼仪背后真实的人性:庄重并非冷漠,恭谨并非疏远,礼仪的本质是 “以理节情”,是让情感在合适的场合得到恰当的表达。这种情感与礼仪的融合,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多有体现,如《诗经?小雅?鹿鸣》中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便描绘了古人在宴会上以礼仪招待宾客,同时表达喜悦情感的场景,与执圭礼仪中 “享礼,有容色” 的情感表达异曲同工。
“享礼,有容色”,指的是在献上礼物的仪式上,执圭者面带和悦之色。享礼是邦交仪式的重要环节,在完成了执圭行礼的庄重程序后,献上本国的特产与珍宝,是进一步表达诚意与友好的方式。此时的 “有容色”,并非轻浮的笑容,而是庄重之后的释然与真诚:既然双方已经通过执圭仪式确立了信任,便可以放下紧绷的神经,以和悦的姿态传递善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关于古代邦交礼仪的文献,其中记载:“享礼,使者奉币,面带悦色,言曰:‘寡君闻君有嘉会,使下臣奉此薄礼,以助君之欢。’” 这段记载详细描述了享礼时使者的言行与表情,印证了《论语》中 “享礼,有容色” 的真实性,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在享礼中所传递的真诚情感。
这份和悦,是对交往成功的期许,是对彼此文化的尊重,是 “君子和而不同” 的包容之心。它让冰冷的邦交仪式,多了一份人情味,让两个陌生的邦国,在礼仪的框架下,感受到了彼此的温度。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在与西域各国交往的过程中,张骞不仅带去了中原的丝绸、瓷器等特产,还向西域各国展示了中原的礼仪文化。在享礼环节,张骞手持玉圭(虽此时圭的使用已不如商周时期普遍,但仍作为重要礼器),面带和悦之色,向西域各国国王献上礼物,表达了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友好交往的意愿。西域各国国王被张骞的真诚与和悦所打动,纷纷与西汉建立了友好关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而 “私觌,愉愉如也”,则将这种人性温度推向了极致。“私觌”,是指使者在完成公事后,以个人身份拜见对方国君或大臣。此时,没有了国与国之间的身份隔阂,没有了庄重繁琐的礼仪束缚,使者可以卸下重担,以朋友的身份畅叙友情。“愉愉如也”,是发自内心的愉悦与轻松,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真挚情感。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蔺相如在完成 “完璧归赵” 的使命后,与赵国大臣私下交往的场景:“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