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执圭之间:礼的敬畏与生命从容(3 / 8)

加入书签

将本国的诚意与尊重举起,交付于你,愿我们彼此信任,共谋发展。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于葵丘,周天子派使者赏赐齐桓公祭肉。齐桓公在接受祭肉时,手持玉圭,严格按照 “上如揖,下如授” 的礼仪动作行事,先将玉圭举起,向周天子的使者作揖,然后再将玉圭放下,郑重地接过祭肉。齐桓公的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周天子权威的尊重,更是向其他诸侯传递了 “尊王攘夷” 的理念,表达了维护中原各国和平共处的意愿。正是凭借着这份诚意与礼仪,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得到了各国诸侯的认可与拥戴。

而 “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则将这种恭谨推向了极致。“勃如战色”,是面部表情严肃庄重,如同面临战事一般警惕而认真;“足蹜蹜如有循”,是脚步细碎谨慎,仿佛循着一条既定的轨道前行,不敢有丝毫偏差。这样的姿态,并非恐惧,而是对礼仪规范的绝对尊崇,是对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的深刻认知。在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壁画中,有一幅描绘古代朝会场景的画作,画中大臣手持器物(虽非玉圭,但礼仪姿态相似),面部表情严肃,脚步细碎,与《论语》中 “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 的描述高度吻合。从这幅壁画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古人在重要礼仪场合中的恭谨姿态,体会到礼仪细节所传递的郑重情感。

在古代社会,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纽带,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沟通的桥梁,一丝一毫的疏忽,都可能引发误解、破坏关系,甚至点燃战火。《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郑国之所以被晋、秦两国围攻,原因之一便是 “无礼于晋”,可见礼仪在当时邦交中的重要性。因此,执圭者必须全神贯注,将每一个动作都做到精准无误,将内心的敬畏与谨慎,通过面部表情与脚步动作传递出来。战国时期,燕国使者苏代出使齐国,劝说齐王放弃攻打燕国。在齐王宫殿上,苏代手持玉圭,始终保持着 “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 的姿态,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规范,每一个表情都庄重严肃。齐王被苏代的恭谨与真诚所打动,最终放弃了攻打燕国的计划。苏代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言辞,更在于他通过礼仪动作传递出的尊重与诚意,让齐王感受到了燕国的友好意愿。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恰恰是中华文明的特质之一。古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礼仪并非外在的束缚,而是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基础。一个人的举止是否合礼,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关乎家庭荣誉、国家尊严。因此,他们从孩童时期便开始学习礼仪,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融入日常,使之成为一种本能。《礼记?内则》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从孩童学会吃饭、说话开始,便要接受礼仪教育,学习如何用右手吃饭、如何回应他人、如何与长辈相处,这些看似琐碎的教育,正是为了让礼仪融入孩子的生活,成为他们的本能。

执圭者的 “足蹜蹜如有循”,正是这种长期修养的结果:他并非刻意模仿,而是内心的敬畏与谨慎,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了细碎而坚定的脚步,如同循着天道与人伦的轨迹前行,不敢有片刻懈怠。在山东曲阜孔庙中,保存着许多古代祭祀孔子的礼仪器具与壁画,其中一幅壁画描绘了古代文人学者执圭祭祀孔子的场景。画中执圭者身着礼服,脚步细碎,沿着祭祀的路径缓缓前行,每一步都踩在预定的位置上,没有丝毫偏差。这幅壁画生动地展现了执圭者长期礼仪修养的成果,让我们看到了礼仪如何从外在的规范,内化为个体的本能反应。

三、情之真:礼仪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