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君召使摈:孔子使臣礼仪中的处世智慧(1 / 11)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论语?乡党》中这段对孔子接受君主征召担任傧相时言行举止的记载,字字珠玑,如同动态的画卷,将两千多年前孔子践行礼仪的场景生动呈现在我们眼前。在周代礼制社会中,“摈”(即傧相)是连接君主与宾客的重要角色,既要展现君主的威严与国家的礼仪风范,又要保障宾主交往的顺畅与和谐。孔子在这一角色中的言行姿态,不仅是对周代礼仪的精准践行,更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 —— 对使命的敬畏、对礼仪的坚守、对他人的尊重。在礼仪文化逐渐被忽视的当下,重新研读这段古训,如同打开一扇通往传统礼仪文明的大门,让我们在古今对话中,探寻礼仪背后的精神内核,为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与责任担当寻找借鉴。
一、君召使摈:使命召唤下的敬畏之心
(一)“君召”:权力与责任的双重象征
“君召使摈” 的起点是 “君召”—— 君主的征召。在周代宗法制与分封制并行的政治体系中,君主不仅是国家权力的核心,更是 “礼” 的化身。君主的征召,绝非简单的任务分配,而是对臣子能力的认可,更是对臣子忠诚与礼仪修养的考验。接受君主征召担任傧相,意味着要代表君主与宾客交往,一举一动都关乎君主的威严与国家的形象,这份使命背后,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
《礼记?曲礼上》有云:“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蓌拜。祥车旷左,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步路,尔马,齿有疾,不以饮酒食肉。凡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若使人于君所,则必朝服而命之;使者反,则必下堂而受命。”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臣子对待君主征召的礼仪规范,从接受命令的态度到执行命令的细节,无不体现着对君主权威的敬畏。孔子作为深谙周礼的学者,对 “君召” 的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接到君主征召担任傧相时,首先展现出的便是对这份使命的敬畏 —— 这种敬畏,不是对权力的畏惧,而是对责任的珍视,对礼仪的尊崇。
在历史长河中,无数贤臣面对君主的征召,都以敬畏之心承担使命。战国时期的蔺相如,接到赵王征召出使秦国,面对 “完璧归赵” 的艰巨任务,他深知此行不仅关乎和氏璧的归属,更关乎赵国的尊严。出发前,蔺相如对赵王说:“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这份坚定的承诺,正是源于对君主使命的敬畏。在秦国朝堂上,蔺相如面对秦王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底线,最终成功带回和氏璧,用行动践行了对使命的担当。蔺相如的言行,与孔子面对 “君召使摈” 时的敬畏之心一脉相承 —— 面对君主赋予的使命,唯有心怀敬畏,才能不辱使命。
(二)“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外在姿态下的内心庄重
“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是孔子接到君主征召后的第一反应。“色勃”,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为 “容色矜庄貌”,指面容变得庄重严肃;“足躩”,注解为 “足容盘旋貌”,指脚步变得急促而不失仪态。这种外在姿态的变化,并非刻意的表演,而是内心对使命敬畏的自然流露。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外在姿态往往是内心状态的反映。当人面对重要的使命或严肃的场合时,身体会不自觉地调整姿态,以适应情境的需求。孔子 “色勃如也” 的庄重面容,传递出的是对君主使命的重视 —— 他清楚地知道,作为傧相,自己的面容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君主的形象,唯有庄重,才能展现君主的威严;“足躩如也” 的急促脚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