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进退有仪:孔子言行中的处世之道(1 / 19)

加入书签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论语?乡党》中的这句记载,寥寥二十二字,却如同一幅精微的工笔画,将孔子在朝堂之上的言行风范勾勒得淋漓尽致。两千五百多年来,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儒家圣人处世姿态的生动描摹,更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文化长河,沉淀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密码。在人际交往日益复杂、价值观念愈发多元的当下,重新品读这句古训,如同打开一扇通往东方智慧的大门,让我们得以在古今对话、中外对照中,探寻言行有度、进退有仪的处世哲学,为现代生活中的交往焦虑、沟通困境寻找破局之道。

一、侃侃如也:与下大夫言的坦荡与真诚

(一)“侃侃” 的典籍溯源与内涵解构

“侃侃如也”,作为《论语》中描述孔子言行的经典词汇,其内涵并非单一的 “从容” 所能概括。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为 “和乐而刚直也”,这一注解精准地捕捉到了 “侃侃” 的双重特质 —— 既有 “和乐” 的温和氛围,又有 “刚直” 的原则坚守。细究 “侃” 字的甲骨文形态,其左边为 “人”,右边为 “口”,中间穿插的笔画象征着 “言语的顺畅与坦荡”,从造字源头便传递出 “心口一致、言行相符” 的核心要义。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将 “侃” 解释为 “刚直也”,与《诗经?卫风?淇奥》中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的君子形象相呼应 —— 真正的坦荡,并非口无遮拦的粗鄙,而是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坚守原则、直抒胸臆。清代学者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进一步补充:“侃侃,乐易之貌,而言刚直者,乐易而不失刚直,乃为君子之言行。” 这一解读更深入地揭示了 “侃侃如也” 的精髓:在平等交往中,既要保持愉悦的沟通氛围,又不能因追求和谐而放弃刚直的立场,做到 “和而不同”。

在等级森严的周代社会,下大夫作为朝堂中层官僚,上承卿大夫的政令,下接士与庶民的诉求,是连接统治阶层与基层社会的关键纽带。孔子与他们交谈时的 “侃侃如也”,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社会角色认知的交往智慧 —— 既不因为地位相近而随意轻慢,也不因为需要协作而刻意逢迎,而是以平等的姿态、真诚的态度开展沟通,确保政令传递的准确与民情反馈的畅通。这种交往方式,不仅符合周代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的礼制规范,更体现了孔子 “仁者爱人” 的思想内核 —— 对每一个社会角色的尊重,正是 “仁” 的具体实践。

(二)历史长河中的 “侃侃” 典范

回望中国历史,那些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凝聚人心、成就事业的人物,往往深谙 “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的处世智慧,以坦荡真诚的姿态赢得同僚的信任与支持。

战国时期的蔺相如,在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后因功被赵王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作为战功赫赫的老将,对此颇为不满,扬言 “我见相如,必辱之”。面对同僚的敌意,蔺相如并未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而是选择 “引车避匿”,避免正面冲突。当门客不解,质疑他 “畏廉将军甚” 时,蔺相如坦诚解释:“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番坦荡的言辞,不仅展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大义为重的胸怀,更体现了他对同僚的尊重与理解 —— 他没有因职位高于廉颇而居高临下,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剖析利害,最终打动廉颇,成就了 “负荆请罪” 的千古美谈。蔺相如与廉颇的交往,正是 “侃侃如也” 的生动诠释:在与地位相近的同僚相处时,唯有摒弃私心、坦诚相待,才能化解矛盾、凝聚合力,共担国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