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秋耕整地肥土壤,古卷传智候冬播(3 / 4)
公孙矩赶紧凑过去,翻着竹简找对策 —— 赵承在《秦地农桑录?秋养篇》里写过 “黏土地探肥,宜先碎土、再分层探,忌一次扎到底”,他立刻分了工:“秦国的汉子用碎土耙把硬疙瘩碎了;楚国的农妇帮着把土搂松;鲁国的田夫按土层(表层一寸、中层一寸、深层一寸)分三次探,三样都得快!”
众人一听,赶紧分头行动。王二愣子扛着碎土耙,把硬疙瘩耙得碎碎的;刘婶和孟春用小锄把土搂松,土面变得平软;张大哥按三层土分探,这次绿痕稳稳停在 “中” 档:“这下准了!得拌半车豆饼肥!”
刚校完探肥,刘婶又发现西头的碎秸堆了块:“这秸堆不碎开,埋进土里烂不了,还会挡种子扎根!”“俺家有旧的竹筛,能把结块的秸筛开!” 西头的张婶扛着竹筛跑过来,把结块的秸倒进筛里,小石头帮着摇筛,碎秸落进筐,结块的再捶碎;“俺去烧点绿豆汤,大伙碎土工累了,喝口解解暑!” 东头的李叔拎着铁锅往灶房跑,绿豆汤的香味很快混着土香飘满田间。
过了小半个时辰,黏土地探肥准了,秸堆也筛碎了,秋养又接着干。王二愣子蹲在探准的地块旁,捏了把土,土又松又润,笑着露出了牙:“还是大伙一起想办法快,这要是单家单户,准保一半地肥施错,来年冬播苗长不好!”
孟春突然发现几处肥沟离垄线太近,赶紧用锄把肥往外扒:“得离垄三寸,不然种子一播就碰着肥,会烧根!” 张大哥也跟着过来:“俺帮你量距离,你扒肥,别扒太散!”
小石头也跟着帮忙,他帮着递竹筛,张婶教他 “摇筛时别太猛,免得碎秸洒出去”,王大叔帮着推搅拌车,三个人配合得像老搭档。“俺摇的筛能把秸全碎开不?” 小石头抬头问,脸上沾了点秸末,像只小花猫,引得大伙都笑。
四、秋养细化管理的巧法子
解决完突发问题,列国的人又忙着 “秋养细化管理”—— 肥施了,得查匀度;秸埋了,得查覆盖;地整了,得记地块肥情,免得来年冬播忘。
鲁国的王大叔查肥沟匀度,用木尺量了量肥层厚度:“都在一寸厚,没薄没厚,像给土地‘铺匀餐’,每处都吃得一样多。” 他把略厚的地方扒匀,略薄的地方补了点肥,没漏一条沟。
楚国的刘婶查秸埋覆盖,用手扒开土看:“秸都埋在一寸深,没露在外面,像给土地‘藏碎食’,慢慢烂慢慢肥。” 孟春跟着帮忙,把露在外的秸重新埋好,土面恢复平整。
秦国的张大哥帮着记地块肥情,把红、黄、绿标记的地块亩数、需肥量都写在竹片上:“按记的来,冬播时哪块地先播、哪块地后播,心里有数,像给土地‘写营养餐单’,清清楚楚。” 他记的时候会标上土性,沙土地、黏土地、壤土分得明明白白。
公孙矩帮着记细化管理情况,把碎土的亩数、筛秸的筐数、补肥的沟数都写在竹简上,还画了冬播预备图 ——“沙土地种麦、黏土地种豆、壤土种油菜,按肥情定密度”,笔尖划过竹简的声响,像把秋养的心思刻进了传承里。他还把赵承的竹简和今年的记录并排放,虽隔了千百年,却都是 “养得细、管得实” 的农耕真意。
阿柴在旁边给搅拌车上油,把木齿和车轴都擦得亮闪闪:“车上了油,明年秋养还能用,不然生锈了转不动,像给车‘擦润肤膏’。”
“俺家的碎土耙钝了,能借你家的用用不?” 南头的赵婶举着钝耙过来。王二愣子赶紧递过新耙:“拿去用,碎土时轻点,别碰着肥沟!”
“俺家的绿豆汤没了,能借你家的匀点不?” 北头的孙叔端着空碗过来。李叔赶紧往他碗里倒:“拿去用,趁热喝,解乏!”
教书先生拄着拐杖走来,看着探准的地块、筛碎的秸、匀匀的肥沟,又看了眼公孙矩手里的竹简,笑着说:“赵氏家族传的不只是书,是‘秋养细管’的理啊!‘探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