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一田融合收的精,挑得粒粒的甜(4 / 4)
咱这是‘授人以粮不如授人以技’,有了好手艺,年年都能收好粮!”
李掌柜端着刚熬好的绿豆汤过来,分给大伙:“喝碗汤歇会儿,学手艺也得慢慢来,明年咱的精收工具,就靠大伙自己修啦!”
六、岁月里的精收盼
立秋那天,所有粮食都已精收、分级、归仓,秦国的豆、楚国的稻、鲁国的杂粮,堆在粮囤里像座小山,颗颗饱满,没有碎壳瘪粒。列国的人扛着修好的精收工具往杂院走,要把工具收起来,准备明年再用。秦国的摘豆钩、楚国的稻穗梳、鲁国的杂粮筛,排着队像支整齐的队伍。
“今年这精收做得好,粮纯粒饱,收成就有了谱!” 王二愣子扛着摘豆钩走在最前头,嗓门洪亮,“明年咱还按今年的法子,精收、细筛、分好粮,让粮仓年年都装纯粮!”
公孙矩走在中间,看着身后的队伍 —— 列国的人说说笑笑,小黄狗跟着跑,小石头扛着自己做的小筛子,跟在最后头,时不时蹲下来摸把粮囤边的好豆,像在跟粮食说话。他摸了摸腰间的 “华夏” 剑,剑鞘上的精收纹旁,新的 “纯纹” 已悄悄冒头,像颗颗纯净的好粮。
“师父,明年俺能自己磨摘豆钩、编稻穗梳不?” 小石头跑过来问,眼睛亮得像晒场的阳光。
公孙矩笑着点头:“当然能,明年你还能帮着教大伙做工具,说不定你做的工具,比大人的还称手!”
后来,这精收田成了全县的榜样,每年立秋,列国的人都会聚在这里,一起精收、一起筛粮、一起交流技艺。老槐树下的剑,依旧靠在那里,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有精收纹、纯纹、熟守纹,像把精收期的图景织在了上面。
有个史官路过,蹲在树下看了半天,在《春秋会要》续卷里写道:“所谓精收,不过是把各家的细心用在一粒粮上,你勾一串、我梳一穗、他筛一粒,年深日久,就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岁岁甜。”
而那柄 “华夏” 剑,依旧靠在老槐树上,剑鞘上的纹路在阳光下闪着光。有人说这剑沾了好粮的甜,摸着总带着点润;只有公孙矩知道,那润哪是剑上的,是千万双手精收的粮食在飘香,是千家万户的日子在变甜,在木头里生了根,开了花。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