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一田融合收的精,挑得粒粒的甜(3 / 4)
去;鲁国的田夫推着小推车,把碎壳堆到牲口棚旁,小黄狗还凑过去闻了闻,摇着尾巴像是满意。
“俺家还有旧的草席,能拿来盖在遮阳布下,更透气!” 西头的张婶扛着草席跑过来,草席上还带着去年的麦香;“俺去烧点凉粥,大伙晒累了喝口解解暑!” 东头的李叔拎着铁锅往灶房跑,凉粥的香味很快飘满了田埂。
到了傍晚,露水下来前,所有粮食都已装袋归仓。王二愣子摸着袋里的豆子,颗颗饱满不焦不潮,笑得露出了牙:“还是大伙一起忙活管用,这要是单家单户,准保一半粮晒焦、一半返潮!”
楚国的刘婶突然发现南头的几袋杂粮,袋口没扎紧,赶紧拎着麻绳过去:“得重扎,不然夜里露水会渗进去!” 秦国的张大哥也扛着麻袋过来:“俺帮你扶着袋,你扎绳,快得很!”
小石头也跟着帮忙,他帮着递麻绳,刘婶教他 “扎袋口要打活结,好开仓”,张大哥帮着扶稳麻袋,三个人配合得像老搭档。“俺递的麻绳能扎紧袋不?” 小石头抬头问,脸上沾了点豆粉,像只小花猫,引得大伙都笑。
四、分级分粮的暖光景
第二天一早,晒场又热闹起来 —— 不仅要晒剩下的粮,还要给好粮分级分粮。鲁国的田夫把杂粮筛摆在中央,秦国的汉子把好豆倒进粗筛,楚国的农妇把好稻倒进中筛,筛下来的好粮分开放,碎壳和瘪粒单独堆着。
“分粮得按‘三档’,” 王二愣子站在晒场中央,手里拿着瓷盘,“一档好粮留种、自食;二档中等粮换油盐;三档碎粮喂牲口,谁也不亏!”
李掌柜提着个木斗走过来,斗上刻着 “公平” 二字:“这斗是去年大伙一起校准的,一斗十斤,分粮时咱三人一组称,一人倒粮、一人看斗、一人记账,免得差了数。”
分粮的时候,秦国的张大哥先领:“俺家要二十斤一档豆种,三十斤二档麦换油!” 楚国的刘婶接着说:“俺家要二十五斤一档稻种,二十斤二档豆换盐!” 鲁国的王大叔笑着说:“俺家要三十斤一档谷种,二十五斤三档碎粮喂鸡!”
公孙矩帮着记账,每一笔都写得清清楚楚,还念给大伙听:“张大哥豆种二十斤、麦三十斤;刘婶稻种二十五斤、豆二十斤;王大叔谷种三十斤、碎粮二十五斤…… 都对不?”
“对!” 大伙齐声应着,声音亮得能传老远。
小石头也跟着忙,帮着递木斗、扶麻袋,还学着分碎粮:“王大叔,您的碎粮够啦!” 引得大伙都笑。
分到最后,还剩三十斤一档杂粮,王二愣子提议:“这粮换点铁匠活,把明年的精收工具修得更称手!”
“好!” 大伙都赞成,楚国的刘婶还多拿了五斤二档稻,说要换把新稻穗梳;秦国的张大哥加了五斤二档豆,说要磨把新摘豆钩。
五、技艺兑换的热闹情
分完粮,杂院要办 “技艺兑”,列国的人都带着自己的本事来 —— 秦国的张大哥教大伙磨摘豆钩,楚国的刘婶教大伙编稻穗梳,鲁国的王大叔教大伙绷杂粮筛,连绣娘都来教大伙缝护具,场面比庆丰宴还热闹。
“磨钩要顺着弧度磨,” 张大哥拿着磨石,给大伙演示,“别磨太尖,能勾住豆荚就行,磨完用布擦干净,免得生锈。”
刘婶拿着竹条,教大伙编稻穗梳:“梳齿要密,间距一指宽,编完用热水泡软,才不容易断。”
王大叔拿着筛网,教大伙绷筛:“网要绷紧,用木钉固定,边绷边拉,这样筛粮才不漏。”
小石头学得最认真,他跟着张大哥磨小钩,跟着刘婶编小梳,跟着王大叔绷小筛,虽然做得歪歪扭扭,却学得满脸认真。“俺的小钩能摘豆啦!” 他举着磨好的小钩喊,引得大伙都笑。
教书先生拄着拐杖走来,看着满院的技艺交流,捋着胡子笑:“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