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秦地冬赋核税粮,魏陇清账护农利(3 / 3)

加入书签

,主动帮贫户对账者免部分罚;小吏乱账,可设‘账册双监制’,农人代表与吏员一起对账,县府存档需双方签字。” 两人正争执不下,赵承推门而入,手里拿着“泾阳冬赋核验报告”。他把嬴儋的转变、孟姬的遭遇细细说完,道:“卫客卿,淳于先生,可设‘冬赋税粮双保制’:其一,贵族瞒报逃税,先补缴粮再罚粟,主动公示自家田亩与税粮者罚粟减半;其二,税粮对账由‘税吏+老农’共管,农户可自带粮斗核验,账册需当日抄录两份,农户留一份;其三,贫户多缴粮需三日内退还,缓缴申请由县府与里正共同审批,避免吏员刁难。” 卫鞅盯着报告上“嬴儋补粮后贫户退粮”的记录,指尖划过“双保”二字:“可行!再加一条:贵族若二次瞒报,爵降两级;小吏若乱账超两次,削职徙边,永不复用。” “善。”淳于越起身作揖,“卫客卿此举,既守了税律的严,又护了农人的急。《管子·权修》云‘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冬赋的粮不分贵贱,变法的规也该护着所有人——贵族缴得明白,农人缴得公平,才是真的治得好。” 赵承把“冬赋税粮双保制”的条文写在竹简上,旁添一句:“冬赋之治,在‘公平’不在‘瞒报’,在‘透明’不在‘乱账’。”写完,他想起公仓前嬴儋补粮的身影、对账点孟姬刻痕的笑容,忽然明白:变法不是刻在竹简上的冰冷数字,是让税赋有法可依、对账公开透明,让贵族不逃税、小吏不乱账,让每一户农人都能在霜降后,盼着粮有余、冬无忧。 ## 四、冬赋实录藏民心,变法初心护税平 深夜的泾阳县寺,烛火还燃着,赵承坐在案前,在《变法实录》上一笔一划地写:“秦昭襄王二十四年秋十月,泾阳核冬赋,贵族嬴儋瞒报田亩欠缴税粮,见陈丈贫户多缴借粮而悔悟,补粮对账、减罚粟四十石;魏地曲沃,小吏宋九篡改账册苛收对账费,赖孟姬率农刻痕核粮,县吏笞之四十五,倍退多收粮。” 他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目光落在案上的青铜计税斗上——斗内还沾着新粮的气息,旁边是嬴儋补送的上等粮样本(装在小陶瓮里),瓮口系着农人的“活结”,方便取用。赵承捻起一粒粮,放在掌心摩挲,仿佛能摸到冬赋的踏实气,那是泾阳公仓的气息,是农人汗水的气息,也是变法初心的气息。 窗外传来农人的低语声,陈丈正抱着退回的一石粮往家走,阿大帮着周甲整理税粮册;曲沃的对账点旁,孟姬正帮王婆把刻痕木牍收进陶瓮,王婆的孙儿举着小粮斗,说要“帮着量明年的税粮”,惹得两人笑出了声。 赵承走到窗边,看着远处村落的灯火——农人们的私仓都重新堆起了粮,陶瓮里的粮粒泛着温润的光,那是安心的颜色,是公平的颜色。他回到案前,在《变法实录》的最后,添了一行小字:“冬赋计税,为税平之基;变法定规,为民生之安。瞒则税乱,明则税平,此乃冬赋之要也。” 这行字,后来被赵玥修复秦简时发现,特意用朱砂圈出——旁边还黏着一枚刻痕木牍的残片,是当年孟姬帮王婆对账时用的,历经千年,仍带着曲沃霜降的湿气,也带着那个时代变法者最朴素的初心:让每一户农人都能缴明白税、留够口粮,让每一粒税粮都能映出公平与安稳的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