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秦地冬赋核税粮,魏陇清账护农利(2 / 3)

加入书签

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旁注“战国秦‘冬赋田亩定等’,见睡虎地秦简《田律》”,成为秦国税赋制度的重要实证。 ## 二、支线·孟姬:魏陇清账遇苛阻,对账核粮护农利 同日上午,魏国曲沃的税粮对账点,孟姬正帮农人们核对税粮账册。按李悝“尽地力之教”,“冬赋后‘官府需与农户对账,明记应缴、实缴、余粮,私改账册或乱收粮者笞四十五’”,可负责对账的小吏宋九(前章苛扣预警物资被笞)却抱着账册说:“要对账可以,每户缴半斗粟‘对账费’,不然就按官府记录算,多缴了也别来找!” “宋吏,《法经·税律》明载‘税粮对账属官助税务,不取私财’!”孟姬拦住他,举起自家的对账记录(用炭笔写在桑皮纸上),“你这账册上的数字都改了,陈丈家应缴六石,你却记成七石,还要钱才肯改!去年俺们帮王婆对账,发现多缴了一石,你到现在都没退!”宋九把账册往桌上一摔:“县府说对账要雇人抄册,收点粟抵工钱咋了?要么缴粟,要么认账!” 邻村王婆抱着对账木牍哭出声:“俺家四亩中等田,应缴十石,宋吏说算错了要缴十一石,俺们没钱,只能把过冬的三石粮都缴了,现在家里只剩两石陈粮!孟姬妹子,你要是再不来,俺们冬天真得饿死!”孟姬突然想起外婆教的“古法对账术”——用“刻痕计数”(每道刻痕代表一斗)、“实物比对”(用自家粮斗量实缴粮),再与官府账册核对,比单看文字账册更直观,还能避免被篡改数字。 “大家别缴粟!”孟姬高声喊,“咱们用刻痕记粮、斗量实缴,再跟他的账册对,错了就让他改!”农人们立刻行动:壮丁们用木牍刻痕记自家应缴与实缴粮,妇人们用自家粮斗量剩余粮,孟姬则教王婆“对账要诀”:“先算应缴(田亩x等级粮),再量实缴,最后看账册数字对不对,不对就找他查县府存档!” 宋九见农人们不用官府账册也能对账,急得跳脚:“你们这是抗税!我要报县府说你们私改税粮数!”这时,孟姬拿出县府存档的田籍抄本(前几日托里正借来的),指着王婆的田亩记录:“宋吏,你看县府写的是‘四亩中等田,应缴十石’,你却记成十一石,还不承认?” 里正带着县吏赶来时,正撞见宋九想撕毁农人的刻痕木牍——他想销毁对账证据。“按《法经·税律》,篡改账册、苛收对账费者笞四十五,倍退多收粮!”县吏让宋九退还王婆多缴的一石粮,又调来县府原始账册供农人核对。孟姬教大家“账册核对法”:“把自家刻痕木牍和官府账册的数字都换算成‘斗’,一道痕对一斗,错了就画圈标注!” 王婆抱着退回的一石新粮,眼泪掉在粮粒上:“孟姬,要是没你,俺们家今年真熬不过冬天!”孟姬掏出记事木牍,用炭笔刻:“曲沃霜降对账,刻痕核粮见人心。吏若乱账,再好的农利也难护住。”这枚木牍后来被赵承出使魏国时发现,收录进《农桑记》,成为李悝变法“税赋公平”的民间实证。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辩“冬赋”,新法增“税粮双保款”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烛火映着两卷冬赋报告。卫鞅穿着厚絮深衣,手里攥着嬴儋的瞒报案牍,眉头紧锁:“冬赋是国库的‘根基粮’,瞒报田亩、乱改账册者必须重罚!去年秦国因贵族逃税,国库少收粮两百石,贫户多缴粮五十石,流民增加二十户,这个教训还不够吗?” 坐在对面的淳于越摇着蒲扇,手里捧着《孟子·滕文公上》,慢悠悠地说:“卫客卿,重罚是为了守税规,可孟姬案说明,农人有对账的法子。《孟子》云‘薄税敛,则民可使富也’,官府该设‘税粮双保’,不是只罚人。若嬴儋懂计税、宋九肯对账,哪用得着农人自己刻痕记粮?” “不罚就没人守规!”卫鞅把案牍往桌上一拍,“税赋不公则民怨,民怨则国乱,这个道理你不懂?” “我懂。”淳于越放下蒲扇,翻开孟姬的刻痕木牍,指着“实物对账”的记录,“可嬴儋瞒报是怕多缴,宋九乱账是贪财,根源不同,治法该分轻重。贵族逃税,可设‘冬赋补缴制’——贵族补缴粮后,罚粟减半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