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一碗混面里的道,千年不变的味(1 / 3)
腊月初八的雪下得正好,百工坊的烟囱冒起直直的烟。公孙矩坐在灶台旁,看阿柴把列国的面粉往大盆里倒 —— 秦国的糜子面、赵国的荞麦面、楚国的米粉,掺在一起竟泛着淡淡的金色。
“师父,王二愣子家媳妇送来块腊肉,说要跟您换碗‘混面’。” 阿柴用筷子搅着面,“她说去年吃了这面,娃长得壮实,今年非要再来一碗。”
公孙矩往灶里添了块魏国的煤,火苗 “腾” 地窜起来:“让她把娃也带来,正好看看剑上的新纹。”
雪刚停,王二愣子就抱着娃来了,媳妇手里拎着个陶盆,里面的腊肉冒着热气。“公孙先生,您这混面神了!” 王二愣子跺着脚上的雪,“俺们村来了个秦国货郎,吃了一口就哭了,说像他娘做的味道。”
公孙矩掀开锅盖,蒸汽裹着麦香、米香、豆香漫出来,在剑鞘上凝成小水珠,顺着禾纹往下淌。那柄 “华夏” 剑就靠在灶台边,叶纹旁又冒出了细细的茎纹,沾着点上次晒谷时的糠皮。
“您看这纹,” 王二愣子媳妇指着剑鞘,“跟俺们蒸花馍的发面纹路一个样,越发越旺。”
一、灶台上的学问
阿柴把煮好的混面分在粗瓷碗里,每个碗里卧着个鸡蛋,蛋壳上用不同的字写着列国的 “福”。秦国的鸡蛋上是 “丰”,鲁国的是 “安”,楚国的是 “和”,放在一起倒像早就约好的。
“这面得配列国的料才香。” 公孙矩往碗里撒调料,齐国的海盐、韩国的酱、燕国的醋,“去年给楚国绣娘煮面,她搁了点橘叶,竟带出了稻花香。”
王二愣子家的娃刚会说话,指着剑鞘咿咿呀呀。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发现蒸汽在茎纹上凝成个 “面” 字,笔画里还裹着点面粉。
“这剑成精了!” 王二愣子扒拉着面条,“连咱吃啥都知道。”
正说着,秦国货郎掀帘进来,身上还带着雪。“老远就闻着香味,” 他搓着手笑,“俺娘以前总说,面要混着吃才养人,就像列国的人凑在一起才热闹。”
货郎从包里掏出个陶瓶:“这是秦国的辣子,配您这混面正好。”
公孙矩往面里挑了点辣子,红油在碗里晕开,竟顺着面条的纹路连成个圈,像剑上串起来的列国纹。
“您瞅这圈,” 货郎指着碗里的面,“俺走南闯北,发现不管是秦国的裤带面,还是齐国的馎饦,最后都要搅成一团才好吃。”
娃突然伸手去抓剑,小手在茎纹上抹了把,沾了满手面粉,往自己脸上抹成个小花猫。众人笑着去擦,却发现面粉在纹路上画出个小小的 “家” 字。
二、集市上的新鲜事
雪化后,集市上热闹得很。公孙矩带着剑去换酵母,刚走到街口就被围住了 —— 魏国铁匠的媳妇抱着个面盆,楚国绣娘拎着块新布,连教书先生都揣着本新抄的《食谱》。
“公孙先生,俺们合计着,要开个‘混味铺’。” 铁匠媳妇把面盆举得老高,“卖列国的吃食,秦国的锅盔配鲁国的酱,楚国的米糕蘸齐国的糖。”
绣娘展开新布,上面绣着灶王爷,却穿着列国的衣裳 —— 秦国的袍、赵国的褂、楚国的裙,手里端着个混面碗。“这是给铺子做的幡子,您看这灶王爷,像不像各家的爹?”
公孙矩把剑往布上一靠,发现绣的纹路竟和剑鞘上的能对上,灶王爷的腰带正好是那道串起列国的 “路纹”。
“昨儿个试营业,” 货郎扛着个幌子过来,上面写着 “天下一味”,“有个燕国老兵吃了口混面,说想起当年跟列国兵卒分干粮的日子,眼泪直掉。”
教书先生翻开《食谱》,里面贴着列国的面样:秦国的糜子面黄澄澄,鲁国的麦粉白生生,楚国的米粉亮晶晶,每样下面都注着 “可混煮”。
“这就叫‘和而不同’,” 先生指着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