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秦仓核税追私粟,魏陇抗苛守冬藏(2 / 3)
自家的青铜小升:“俺们在家量好是十五斗,刚用官秤称却只剩十四斗,这秤肯定不准!” 郑五把损耗册拍在秤台上,指了指远处的晒粮场:“这些粟米要晒三日才入库,不耗粮?要么多缴,要么把粮拉回去晒透再来!”邻村张伯刚被多收了两斗,气得直跺脚:“俺家十亩田要多缴五斗,够俺娘俩吃十日,这是要把农人逼得没活路!” 孟姬忽然想起里正家藏有魏文侯亲颁的《曲沃度量衡诏》,赶紧让阿大跑去取来。诏书上“官秤需每日校准,敢私改者笞五十”的铭文清晰可见,里正高声念完,农人们顿时围了上来。有个青年摸出随身携带的“标准铁权”(魏国官方校准砝码),放在官秤上——秤杆立刻翘向一边,显见是郑五私加了秤砣。 “按诏书,你该受笞刑并退还多收的粟米!”孟姬说着,让农人们围住差役,里正则去报知县府。郑五见势不妙,慌忙掏出藏在袖中的额外秤砣:“我退!我退!”农人们清点粟米时,孟姬已带着众人用标准铁权校准官秤,阿大还在秤旁立了块木牌,写着“官秤已校准,农户可自查”。 傍晚回家,孟姬把剩下的粟米倒进陶瓮,又将晒干的豆角、萝卜干放进瓮底,按魏地冬藏习俗“粮菜分层放,防潮又耐存”。夜里,她在“农事记”上刻下:“曲沃处暑缴粮,郑五私加损耗、篡改官秤,赖文侯诏与铁权而破之。尽地力之教,若吏借缴粮敛财,再丰的收成也难填贪吏之欲。”刻完,把记事木牍藏在瓮旁的石缝里——这枚木牍后来被赵承出使魏国时发现,收入《农桑记》,成为研究李悝变法民生影响的重要佐证。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议税辩宽严,儒法调和定新规 当晚,咸阳的“税粮议坛”上,烛火映着两卷针锋相对的策论:法家弟子卫鞅的《严核税粮策》主张“无论官民,税粮掺假一律重罚”,淳于越的《税粮宽严论》则力推“严罚贵族、宽待农户”。赵承刚踏入议堂,便被两人同时拉住——他带来的秦魏税粮案牍,成了最关键的论据。 “杜衡掺假案便是明证!若不严罚,贵族都学样,公仓迟早空荡!”卫鞅拍着案几,列举着秦国近年五起贵族税粮掺假事件。淳于越却摇着《孟子·滕文公上》抄本反驳:“卫客卿只见贵族之恶,不见农户之难!孟姬缴粮遭苛扣,若官府对农户也重罚,恐失民心。《周礼》云‘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农户若因天灾少缴半斗,可缓缴补征;贵族若掺假,需加倍罚,这样才显公平。” “农户掺假也轻罚,岂不是纵容?”卫鞅冷笑,甩出一卷《秦国税粮案》。淳于越却翻开赵承带来的孟姬农事记:“孟姬等人主动校准官秤,可见农户多守规矩;贵族如杜衡,屡教不改,需严管。官民有别,非因身份,因贵族有能力掺假,农户多是被迫小过。” 赵承忽然起身,将泾阳核税、魏陇抗苛的事详细道来:“杜衡掺假二十石,孟姬仅因秤不准少缴一斗,若同罚,恐寒农人之心。可仿魏文侯诏,定‘贵族税粮三重验,农户税粮一宽限’之制——贵族缴粮需粮样、账册、核验三对应,农户若少缴不足半斗,可在冬藏后补征。”这话让满堂寂静,卫鞅盯着孟姬的农事记思忖片刻,终于点头:“此法可试,但需派吏监督补征,防止农户拖欠。” 散场时,淳于越递给赵承一卷《考工记·匠人》,指尖点在“量粟以铜斗,容一斗,重十二两”的记载上:“税粮不仅是粮,更是民心,需官民相守方能长久。”赵承接过竹简,在《商君法》旁补注:“税粮之治,严在贵族,宽在农户,法禁其恶,德容其小,方得税足民安。” ## 四、税粮为镜照民心,变法初心守秋收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将秦仓核税、魏陇抗苛、咸阳议税的本末记入《变法实录》。他先抄录孟姬的农事记,旁注“魏地税粮之困,不在粮少而在吏贪,治税先治吏”;再记下杜衡伏法细节,写着“秦地税弊在贵族特权,律法需如青铜斗般公正,不偏不倚”;最后附上淳于越的宽严论,批注“儒重民心,法重秩序,合则税粮丰,离则民心散”。 烛火摇曳中,他想起白日见闻:秦地农人们核验粮样时的认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