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秦仓核税追私粟,魏陇抗苛守冬藏(1 / 3)
处暑的晨雾还未散尽,泾阳公仓前已排起缴粮的长队——按《商君法·仓律》,秋收后三十日内需完成税粮核验入库,“每石粟米需净粮九成、杂质不超一成”,且需“官民同标,贵族不得私减”。可旧贵族杜衡(杜垣同族,爵为“公士”)却借“宗族贡粮”之名,将五十石税粮中的二十石换成掺了谷壳的次粮,还篡改《泾阳税粮账册》,把“次粮”记为“净粮”,想借秋收忙乱蒙混过关(按律,税粮掺假一石罚粟五石,篡改账册一尺徙边一年)。赵承骑的青骊马旁跟着两名水工,马背上驮着两卷关键物事:一卷是新校勘的《睡虎地秦简·仓律》抄本,红笔圈出“入仓粮需‘一石一斗为满’,掺假者‘罚二甲’”的律条;另一卷是“税粮核验册”,记着“青铜标准斗(容粟一石,误差不超半升)、谷壳筛(竹制,孔径三分,滤除杂质)、账册比对板(木刻,标‘原账、改账、核验账’三栏)”的标准,每样都注着“依秦国度量衡令改良”的字样。他腰间除了查田符,还悬着一枚铜制“核验印”,是商鞅推行“税粮透明制”的信物——税粮是变法根基,杜衡想借“掺假改账”掏空公仓,赵承此行,便是要让每一粒税粮都经得起核验,让律法不向贵族倾斜。 ## 一、主线:赵承核税破假账,杜衡伏法追私粟 公仓的核验台前,杜衡的家奴正将一袋袋次粮搬入仓内,袋口贴着“杜氏贡粮”的木牌,仓吏见状只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赵客卿来得正好!”杜衡穿着绣纹锦襦迎上来,手里捧着改后的《泾阳税粮账册》,“今年杜氏私田丰收,贡粮五十石已如数入库,都是净粮,您过目便知。” 赵承没接账册,转而命小吏取来青铜标准斗——从杜衡的贡粮袋中舀出一斗,倒入谷壳筛,竟滤出一升二合谷壳,远超“一升以下为合格”的标准。“既称净粮,为何谷壳超标?”赵承说着,让小吏取出账册比对板,将原账(杜衡应缴净粮五十石)、改账(记为净粮五十石)与实际核验(仅三十石净粮)并列:“你掺假二十石、篡改账册三尺,按律罚粟百石并徙边一年,私田充公——可服?” 杜衡脸色骤变,突然扯断腰间玉佩:“这是家奴私换粮袋!我杜氏世代缴贡,岂会掺假?”农人们立刻围上前,里正捧着一卷《杜氏税粮旧册》跪地陈诉:“去年杜衡便掺假十石,今年春灌又截留支渠水,这袋次粮的麻绳还是昨日杜氏家奴所绑,绳结样式与您府中一致!”仓吏也颤声作证:“杜衡昨日逼我改账,说改完后给我五石粟米,我这里还留着他写的字条!” 见无可抵赖,杜衡瘫坐在粮袋旁。赵承当即命人将次粮挑出,组织农人重新筛粮,又让小吏演示“双层筛粮法”——先用粗筛滤谷壳,再用细筛除沙土,确保净粮达标。他在税粮核验册上批注:“泾阳处暑核税,杜衡掺假改账以蒙混入库,赖青铜斗与账册比对而破之。税粮之要在‘实’不在‘虚’,贵族若以权欺法,纵有贡粮旧例亦难逃惩处。”核验完的净粮整齐码入公仓时,赵承已让小吏拟定“税粮双验制”——农户缴粮时需留“粮样”,仓吏核验后需与粮样比对,防止后续调换。 此时,赵承想起要补充《商君法》实施记录,便在竹简边缘批注:“处暑核税,杜衡掺假二十石,农人种粟不易,贵族却视税粮为私产,新法需严管贵族税粮,宽待农户小过,方得民心。”这行批注被后来的赵玥发现,特意用朱砂圈出,成为研究商鞅变法“宽严相济”的关键史料。 ## 二、支线·农人孟姬:魏陇缴粮抗苛扣,郑五敛财遭揭穿 同日上午,魏国曲沃县的缴粮点,孟姬正和阿大推着装满粟米的独轮车排队。按李悝“尽地力之教”,农户缴粮按“亩均三斗”计算,且“官秤需公开校准,不得私加损耗”,可小吏郑五却带着两名差役守在秤旁,手里晃着一卷“损耗册”:“今年粟米潮重,缴粮时需加‘晾晒损耗’,每石多缴半斗,不交者不准入库!” 孟姬放下车,擦了擦额头的汗:“《法经·田律》明载‘缴粮无额外损耗’,去年冬修时县府已收过‘仓储费’,今日为何又加征?”阿大也举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