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秦地测产防瞒报,魏农报产争实估(1 / 3)

加入书签

处暑的风带着粟香掠过秦地,泾阳县的粟穗已垂成金穗,却在白氏私田的垄间藏着“瞒产”的心思——有的地块故意留着枯苗,有的把实穗藏在叶下,要趁秋收前的“测产估税”少报产量。赵承骑着青骊马走在田埂上,马背上驮着两卷关键物事:一卷是《商君法·租税律》抄本,竹片上“秋收前测产估税,瞒产一亩罚缴粟五石”的朱字被粟穗的金粉蹭得发亮;另一卷是“测产工具册”,记着“穗数计数器”“亩产量估算板”的形制,每样都标着“按《泛胜之书》农法改良”的注脚。他腰间的“查田符”旁,新添了竹制“测产标”,标身刻着“壮穗(百粒重五钱)、中穗(三钱)、弱穗(一钱)”的刻度,这是商鞅推行“实产实估”的新制——既要确保秋税足额,也要防止旧贵族“瞒产逃税”,可泾阳县旧贵族白圭(白氏旁支,爵为“大夫”)却早传出“私田减产三成”的话,赵承此行,便是要让《租税律》的“明估明税”,落在粟穗的称量声里。 ## 一、主线:赵承泾阳测产粮,白圭瞒产遭重罚 泾阳县的测产点设在白氏私田旁的打谷场,场上摆着三具测产工具:左边是“穗数计数器”,竹制方格每格能容十穗粟,格边刻着“每亩千穗为常产”;中间是“百粒重秤”,铜制秤砣最小为一钱,秤杆标着“壮、中、弱”三档;右边是“亩产量估算板”,木牌上画着田垄图,按穗数、粒重折算亩产。小吏们正按户籍册叫名测产,白圭却带着家奴守在私田口,手里举着几株枯苗:“今年春旱夏涝,俺家私田减产三成,测产也白测——总不能让俺赔本缴粮吧?” 赵承没接话,而是让小吏随机选了三亩私田,第一亩用计数器数穗:“每亩千二百穗,壮穗占七成,中穗三成——按估算板,亩产该有一石二斗。”白圭立刻摆手:“你数的是壮苗地块!那边两亩都是弱苗,亩产顶多六斗!”赵承却走向他指的“弱苗地块”,弯腰拨开粟叶——叶下藏着密密麻麻的壮穗,只是故意留了几株枯苗遮眼。 “白大夫说的‘弱苗’,”赵承扯出一穗壮穗,百粒重秤称得五钱,“按《租税律》,‘测产时藏壮穗瞒产者,每亩罚缴粟五石’。这三亩私田,你说亩产六斗,实测一石二斗,瞒产六斗每亩——你要认吗?”家奴们慌了,有的想把藏穗的地块踩烂,却被秦兵拦住。 白圭脸色铁青,攥着腰间的玉剑:“赵承你别太过分!俺是‘大夫’爵,你敢罚俺?”赵承展开《租税律》,对着围观的农人高声念:“商君令‘贵族瞒产,爵降一级,罚缴瞒产数十倍粟’。你私田百亩,实测亩产一石二斗,瞒报六斗,共瞒产六十石——罚缴粟六百石,爵降为‘不更’,你要抗律?” 农人们围过来,有的指着私田深处:“俺昨儿见你家奴往谷仓运粟穗,哪像减产?”有的小声议论“贵族也不能瞒产逃税”。白圭见瞒不住,突然掀翻测产工具:“俺认栽!六百石粟、降爵为‘不更’,俺缴!但秋熟时得按实测亩产估税,不能再多加!”赵承把测产标收进囊:“估税本就按实测,是你先瞒产,何谈‘多加’?若早如实报产,何至于此?” 测完私田,赵承又去查民田——农人们虽有弱苗地块,却都如实报穗,有的还主动说“今年亩产比去年多二斗,能多缴些税”。赵承让小吏记下,在工具册上批注:“泾阳县处暑测产,白圭藏穗瞒产,民人如实报实——新法之实,在惩贵不欺民,若贵可瞒、民必怨,税难征足。”傍晚整理册卷时,他见白圭的家奴在打谷场偷撒粟粒,想伪造“减产”痕迹,便让秦兵拿下——旧贵族的侥幸还没消,这卷记录,更要记清“法惩瞒产”的必要。 ## 二、支线·农人孟姬:魏地报产遇苛估,郑五强征激民愤 同一时刻,魏国曲沃县的农舍旁,孟姬正蹲在地上数粟穗——她的五亩田,今年亩产估摸着有一石,按李悝“尽地力之教”的税律,该缴粟三斗。县府贴出的“报产令”在风里飘着,上面写着“农户自报产量,小吏复核,多报不罚,少报补缴”,孟姬攥着自家的“农事记”(刻着各地块穗数),带着阿大往县府报产处赶,怀里还揣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