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十三(5 / 7)
也不过分冷,恰到好处,让人心旷神怡。
这就是所谓的“正化度”
,大自然在告诉我们:一切都要有个度,平衡才是王道嘛!
那么,面对这样的天气,咱们该怎么养生呢?古人早有对策!
先,上咸寒。
想象一下,你吃了点腌黄瓜,那个咸中带着点凉丝丝的感觉,对,就是那个味儿!
这是因为咸能入肾,寒能清热,对付上面的心火再合适不过了。
比如,咱们可以泡点菊花茶,加点盐,既清火又养肾,是不是很机智?
接下来,中咸热。
哦哟,这是要来个冰火两重天吗?其实啊,这里的咸热是指一些能温补肾阳的食物或药物,比如附子、肉桂之类的,它们味道有点咸,但性质温热,正好能中和那冰冷的水气。
想象一下,大冬天里来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里面加点附子、肉桂调味,哎呀,那滋味,简直是暖到心坎里了!
最后,下酸温。
这个嘛,就是吃点酸酸的东西,再带点温性,比如山楂、陈皮之类的,它们能帮助消化,还能调和肺金之气。
想象一下,吃了顿油腻的大餐后,来杯酸酸甜甜的柠檬水,瞬间感觉整个人都清爽了起来,是不是?
好啦,说到这里,你们是不是觉得中医养生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别急,咱们还没完呢!
说到脉象,这可是中医的独门绝技。
在丙子、丙午这样的年份,人的脉象也会有所变化。
比如,你可能会现自己的脉跳得有点快,就像是小兔子在蹦跶,这其实是心火稍旺的表现;又或者,脉摸起来有点沉,像是被冰块冻住了一样,那就是水气太重了。
这时候,咱们就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作息,甚至练练太极、瑜伽,让身体恢复到最舒适的状态。
“丁丑、丁未岁”
这俩年份啊,就像是历史上的两位老朋友,它们带着特定的气候特点来了。
那时候的天地间,上演着一场“上太阴土,中少角木运,下太阳水”
的大戏。
听起来是不是像武侠小说里的阵法?其实,这是说那年头,上面的气候偏湿润(太阴土),中间的运气呢,有点像是树木生长初春的柔和(少角木运),而下面的呢,则是寒冷如冰的水汽弥漫(太阳水)。
这“清化热化胜复同”
,说的是那时候的气候变化快,一会儿清冷,一会儿热乎,跟咱们现代人的心情似的,说变就变。
而这种变化,古人认为是一种“邪气化度”
,就是说,这种不正常的气候啊,容易让人生病。
特别是“灾三宫”
,听起来就像是古代皇宫里的某个角落,但其实是说,这种气候容易影响到人体的某些部位或系统,咱们可以理解为身体的小宇宙不太平衡了。
接下来,“雨化五,风化三,寒化一”
,这简直就是一场自然界的天气预报嘛!
雨多了点(五),风刚刚好(三),寒冷却只是偶尔来串串门(一)。
这可是“正化度”
,意味着自然界的规律还在正常运转,咱们人体也得跟着调整,才能跟上节奏。
说到调理,古人的智慧可不少。
“其化上苦温,中辛温,下甘热”
,这句话就像是一个老中医开出的食谱建议。
上面的湿气重,吃点苦的、温的食物;中间呢,用点辛辣温暖的来调和;下面的寒冷嘛,甘甜的、热乎乎的食物最合适了。
咱们现代人虽然不一定能完全按照这些来,但想想看,一杯暖暖的姜茶配上几块甜甜的烤红薯,是不是既应景又养生呢?
至于穴位嘛,假设古人说的是“足三里”
和“太冲穴”
这两个养生大穴。
足三里就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