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8章 五十年代吃饱喝足(15二合一)(3 / 4)

加入书签

水淼笑着跟各位长辈打过招呼,走到方满福身边,看着她面前那堆明显比别人多且干净的棉花,心里有些发酸,又有些暖。

回到屋里,方满福一边小心地把棉花摊在旧报纸上晾着,一边忍不住兴奋地说着:“哎呦,不去都不知道农场这么大,我们都约好了,明天还要去一趟!这两天下来,我估摸着我能够捡个七八斤棉花呢。到时候,弹一弹,给安国他们姐弟仨每人做件新棉袄,剩下的絮到旧被子里,今年冬天肯定暖和!”

她说到后面,语气都飞扬起来,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来到这里是比村里舒服,村里人说她享福也是说对了,但就是因为如此,她更想做点什么,这次通过自已拾了这么多棉花,心里也是由衷的满足。

水淼看着婆婆兴奋的样子,心里软成一片,却也心疼她的劳累。“您别光顾着高兴,明天去可千万别累着。给孩子做棉袄也用不了那么多,您自已也做一件新的,您那件旧的都硬得不成样子了。要是有多的……”她顿了顿,声音轻柔下来,“到时候也托人给大哥二哥他们捎点回去,在村里,现在想攒点棉花,怕是比咱城里还难呢。”

水淼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如今,“统购统销”的政策已经全面铺开了,罩住了城乡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计划”二字的千钧重量。

粮票、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肥皂票……各种花花绿绿、印着不同面额和月份的票据,开始主宰着每个人的饭碗和衣着,甚至是一针一线。

就连水淼的床头柜里,也多了一个上了锁的小小木匣,那里面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放着全家人的命根子——各种票证。

水淼都是交给方满福掌管着家里的“财政”,精打细算成了她每日比在村里时更加劳神的必修课。她常常对着那有限的票证和红色的供应本反复计算,嘴里念念有词:

“这细粮票得紧着给孩子们长身体,安国正在抽条呢,颂华学习费脑子……布票得攒着,眼看要过年了,总得给孩子们做件新衣裳,水淼出门开会、参加活动,也得有件体面行头撑撑场面……工业券更是金贵,暖水瓶胆坏了都凑不齐券换新的,肥皂也得省着点用……”

过去在村里,虽然也穷,但好歹还能在自留地里种点菜蔬贴补,养几只鸡下蛋换点盐醋,房前屋后总能找到点额外的添补。如今在城里,一切都要靠这小小的票证和每月固定的供应本,让她没有什么安全感。

不过,日子总有过下去的法子。陈贵和陈和两兄弟,隔三差五会来城里看望老娘,总会用麻袋装些自家种的白菜、萝卜、红薯,或者旧报纸包着几个鸡蛋过来。

这些东西,在城里都是凭票限量供应的紧俏货,极大地缓解了方满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水淼自然也是投桃报李,她作为干部和知名作家,有些票据配额比普通家庭稍多,便将用不完的肥皂票、火柴票,或者偶尔多出来的几尺布票,匀给两家。

这些在城里人看来也紧巴巴的票证,对于生活在农村、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品配给的陈贵陈和两家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的宝贝。

不过,生活到底不像以前那样可以偶尔“奢侈”一下了。方满福有时会忍不住跟水淼念叨起往事:“还记得你作品发表那会儿不?你买了那一整个大蹄髈回来红烧,满院子都是肉香,安国吃得满嘴流油……现在啊,是想买都买不着喽!”

一次,小安国不知是不是闻到了别家飘来的肉香,晚上吃饭时,看着桌上清汤寡水的炒青菜和咸菜,小声嘟囔了一句:“奶奶,我想吃肉……”

方满福看着孙子渴望的眼神,又看看手里那本画着红杠的供应本和仅剩的几两肉票,犹豫挣扎了许久。最终,她还是咬咬牙,第二天一早去副食商店,割了小小一块肥多瘦少的肉膘回来。

她将那块肉在锅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