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8章 五十年代吃饱喝足(15二合一)(2 / 4)

加入书签

了紧头上的旧蓝布头巾,跟着家属院里的七八个老姐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通往城外农场的土路上。路两旁的白杨树叶子差不多掉光了,光秃秃的枝桠直指天空。

领头的赵大姐儿子在农场当个小管事,消息灵通。她一边走一边回头叮嘱,像是战前动员:“……都听说了啊,农场头茬、二茬的大棉花朵子都收完了,工人都撤了,咱们就是去‘梳梳辫子’,捡点漏儿。手脚都麻利点,眼要尖!可也别跟人抢,为这点东西,不值当!”

所谓的“捡漏”,就是在公家大规模人工采收之后,再去地里搜寻那些被遗漏的、藏在叶子底下或棉桃开得晚的零星棉花。

在这物资极度紧张的年代,这可是不少农场职工家属贴补家用、或者给家里添点棉絮续个袄子、棉裤的重要来源。要不是赵大姐有关系,她们这几个人压根就进不去。一斤两斤新棉花,弹松了,能给孩子的棉衣添多少暖意!

方满福这还是头一回来。以前在村里,生产队的棉花地看得紧,捡拾也轮不到外人。如今搬到城里,听说有这机会,她想着眼下棉花和布票都紧巴巴的,能给孙子孙女们多做件新棉袄,便也紧跟着来了。

走到地头,眼前是一片望不到边的灰败景象。原本一人多高的棉株此刻大多只剩下光秃秃的、黑褐色的杆子,七歪八扭地立着,像是被打劫过的战场。

宽阔的田垄被采收的人群和车辆踩得板结,裸露着干裂的泥土。大片大片被霜打过的、焦黄的叶子蜷缩在地上。

偶尔还能看到几朵被遗弃的、沾染了泥污的僵瓣棉,灰扑扑地躺在那里,无人问津。

“就这儿了!大家散开找吧,眼睛放亮些!”赵大姐一挥手,七八个婆姨便如同撒开的珠子,迅速隐没在那片残败的棉田里。

方满福寻了一垄看起来还算整齐的棉株走进去。她蹲下身子,仔细地搜寻着。到底是干惯了农活的老把式,她的经验此刻发挥了作用。

别人只盯着显眼的地方,她却专门往棉株的根部、交错枝叶的背面,甚至是那些半张开、已经变得干硬的褐色棉桃里瞧。

她用一根带来的小木棍,轻轻拨开枯叶和杂草。果然,在几片耷拉着的枯叶后面,她发现了一小簇侥幸存留的雪白。那几朵棉花因为被遮挡,开得晚了些,品相居然还不错,絮绒虽不算特别肥厚,但很洁白。

她伸出那双布满老茧和裂口的手,小心翼翼地,用指尖捻住棉絮的根部,轻轻一揪,力道恰到好处,便将那团柔软而温暖的洁白完整地摘了下来,珍重地放进腰间系着的土布口袋里。

四下里很安静,只听得见风吹过干枯棉杆发出的“呜呜”声,以及不远处其他捡拾者窸窸窣窣的脚步声和偶尔的低语。

“哎,这垄我都翻了三遍了,屁都没有!跟被篦子篦过似的!”

“知足吧,能捡点是一点,蚂蚱腿也是肉啊,总比没有强……”

方满福不吭声,只是抿着嘴,耐心地、一株一株地“梳”过去。她的动作不快,却极有效率。

越是那些不起眼的、长得矮小或是被压倒的棉株,她检查得越仔细。有时是小小的一团,像云朵的碎片;有时只是一个棉桃里藏着几缕絮绒,她也丝毫不嫌弃,一一捡起。

傍晚,水淼领着三个孩子回家时,刚进家属院门,就看见一群老太太围坐在院子角落的阳光下,兴致勃勃地整理着各自的战利品。每个人面前都堆着一小堆白生生的棉花,互相比较着,议论着,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哎呦,大作家回来了!”赵大姐眼尖,率先打招呼。

“水干事,快看看你婆婆,今天可厉害了,手气旺,捡到的棉花又白又好,怕是咱这里头一份了!”另一个婶子笑着补充。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把今天去农场“梳辫子”的经历说得活灵活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