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教育(2 / 2)
不要你们一文钱!我只要你们把孩子送来!我相信,你们的娃娃,不比任何人笨!他们中间,将来也能出秀才,出举人,甚至出进士!也能成为像马指挥使那样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或者成为能设计水渠、能治理地方的能吏!”
工地上一片寂静。许多民夫看着自家泥猴似的孩子,又看看高台上那个同样黝黑的知州大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
他们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他们能感受到秦思齐话语里的真诚,能听到那改变命运的可能。一些人的眼神,从疑惑、抵触,慢慢变成了思索。
秦大人自已就是农家娃读书出来的榜样!他如今是咱们的青天大老爷!他肯自已掏钱给咱们娃读书,还能是坏事吗?
不知是谁第一个喊了出来:“听秦大人的!送娃读书!”
“对!读书!让我家狗旺也认字!”
“秦大人不会害咱们!”
……
尽管仍有不解和现实的困难,但在秦思齐个人威望和免费政策下,强制蒙学还是艰难地推行开了。
州城内和几个大的村镇,利用废弃的祠堂、庙宇,甚至临时搭建的草棚,挂上了绥德州官立蒙学的牌子。
一些原本穷困潦倒、只能靠替人写信抄书糊口的童生,以及少数几个因战乱滞留本地的秀才,被那优厚的俸禄吸引,成为了第一批公办夫子。
孩子们懵懂地被送进了学堂,从最简单的《三字经》、《百家姓》开始念起。
对于许多家庭来说,这最初无疑是少了一个劳动力,但秦思齐那番话,像一颗种子,埋进了他们心里。
秦思齐也并未将此事完全抛给下属。时常会在处理完公务的傍晚,信步走入某间蒙学。
秦思齐不讲四书五经,也不苛求孩子们立刻理解圣人之言。会用浅显的白话,给孩子们讲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比如卫青、霍去病北逐匈奴,比如班超投笔从戎,比如本地流传的杨家将传说。
会在故事里,不经意地穿插一些简单的道理,比如团结协作的重要,比如知识如何帮助人做出正确判断,甚至会画一些简单的地图,告诉他们绥德州在哪里,草原在哪里,更遥远的西方又有什么。
秦思齐带来的,是一种迥异于传统死记硬背的、带着现代思维启发式的教学。
秦思齐要播下的,不仅仅是识文断字的种子,更是独立思考、开阔眼界的种子。秦思齐知道,这很难,见效极慢,但现在,只是一个开端。
秦思齐愿意等待,等待这些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天,破土发芽,长成支撑这片土地的栋梁。
而对于军中,秦思齐同样没有忽视。他专门下令,在军营中设立夜校,强制要求所有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基层军官和年轻士兵,在操练之余,必须参加文化学习。
学习的内容更具针对性:识字、算术,以及由他亲自选定、由马犇和一些老军官讲解的兵法案例、历史著名战例。
尤其是对于那些因为“军户”户籍而被剥夺了科举权利的士兵,秦思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马犇起初觉得让大头兵读书是浪费时间,但在秦思齐的坚持和那两万多两军费说服下,也只好执行。
当他某次深夜巡营,听到夜校里传来的、关于“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的激烈讨论,看到一些年轻士兵眼中闪烁的、不同于以往麻木的思索光芒时,这位悍将心中,也隐隐有了一些触动。
或许,秦大人说的,真的有那么点道理?
绥德州,就在这水利工程的夯土声、军营夜校的读书声、以及蒙学孩童稚嫩的朗诵声中,悄然发生着蜕变。
金钱,如同血液,注入了这片曾经干涸的土地,催生着肉眼可见的改变,也孕育着更为深远的种子。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