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教育(1 / 2)
按照事先与赵万财、马犇达成的默契分成,刨去投入下一轮贸易的本金和各方打点,秦思齐个人能动用的份额,稳稳落袋了两万两,而马犇则为其麾下军队争取到了两万四千两的巨额军费。
这还仅仅只是开始,赵福信誓旦旦地保证,只要这条商路畅通,后续的利润将会如同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源源不断。
有了钱,许多过去捉襟见肘、只能停留在纸面上的构想,瞬间变得触手可及。
充盈的州库银,给了秦思齐前所未有的底气和行动力。在确保了水利工程和马犇军队的优先投入后,他的目光,越过眼前的城墙和渠坝,投向孩子。
无论是稳固边防,还是发展地方,乃至实现他心中那些更为宏大的蓝图,最终依靠的,是人才,是拥有知识和见识的人。
而人才的根基,在于教育。在一个文盲率高达九成以上的边陲州府,推行教育,其难度不亚于在荒漠中引水。但如今,秦思齐有了开凿这方荒漠的第一桶金。
秦思齐没有大张旗鼓,而是召集了州学仅存的几位老夫子,以及一些私塾夫子,宣布了一项决定:州衙将每年拨出一千五百两专款,在绥德州全境,推行强制蒙学!
告示再次贴满了大街小巷,由胥吏们敲着锣,用最直白的话语宣讲:
“州尊秦大人令:为启民智,兴我绥德,即日起,州内所有七至十二岁孩童,无论男女,无论贫富,必须入州衙设立之蒙学读书识字!免束脩(学费),书本由州衙提供!抗拒不送者,其家赋税加征三成!”
同时,为了吸引和稳住教书的人,秦思齐开出了让所有穷酸书生都眼红的待遇:
“蒙学塾师(童生),年俸银十两!成绩优异者,另有奖赏!若塾师本人考取秀才功名,年俸即刻涨至三十两!若能中得举人,年俸一百两!并由州衙保举,优先擢用!”
消息一出,整个绥德州顿时炸开了锅。一千五百两!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是个天文数字,竟然要拿来给娃娃们白读书?还要强制?
许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完全无法理解,觉得这秦大人是不是打仗打坏了脑子?娃娃不去拾柴放羊,蹲在屋里念那劳什子字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尤其是那些家里劳动力紧缺的,更是怨声载道。
面对汹汹的质疑和不解,秦思齐没有动用强权压制,而是选择亲自来到了正在施工的水渠工地上。站在一处高地上,看着地上捡拾石块、满脸懵懂的孩子。
秦思齐示意锣声安静,运足了中气,声音清晰地传遍工地:
“乡亲们!我知道,你们很多人心里在骂我秦思齐,骂我瞎折腾,骂我断了家里娃的帮手!”开场白直接而坦率,让
秦思齐指着自已道:“我跟大家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秦思齐,不是什么高门大户的子弟!我也是农门出身,老家在湖广恩施县白湖村,跟你们许多人一样,祖辈都是土里刨食的!我幼年丧父,是族里的叔伯接济,是我母亲日夜操劳、省吃俭用,才勉强供我读了几年书!”
声音带着一种真挚的情感,瞬间拉近了与这些底层民众的距离。人们安静地听着,许多人都知道秦大人来自南方,却不知他也有如此艰辛的过往。
“就是靠着读的那几本书,让我明白了道理,开阔了眼界,才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守城,一起修这水渠!才能有机会,为咱们绥德州争取来减税的恩旨!读书,或许不能立刻让你我多收一斗粮,但它能改变一个人的命!
能让你明事理,知荣辱,能让你有机会,走出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能让你的子孙后代,不再仅仅因为不认识字,就被人蒙骗,就永远被困在这贫瘠的土地上!”
“我知道,读书是奢侈的。在过去,那是地主老财、官老爷家孩子才能享的福分!但现在,我秦思齐,用咱们一起守城、一起流血汗换来的钱,给你们的孩子创造这个机会!
我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