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三百九十一斤和三百一十二斤(1 / 4)

加入书签

初夏的日头已然毒辣,但比不过林家村内外蒸腾的热浪。

这不是暑气,是五万人汇聚而成的、几乎要凝成实质的期盼与焦灼。

林家村地界,早已不是去年那三千亩麦田的模样。

原有的熟地,新垦的族田,还有去年旱改水成功的九千五百亩良田——整整一万五千五百亩麦田,在金色的阳光下连成一片望不到边的金色海洋。

麦浪翻滚,沉甸甸的穗头相互摩擦,发出沙沙的、只有丰年才能听到的浑厚声响。

这景象,足以让任何老农热泪盈眶。

但林家人来不及感慨。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庞大收获,整个村子像一架精密咬合的机器,早已开动。

天未亮透,村中各处集结的哨声、铜锣声便已此起彼伏。

不再是去年那千把号乡亲,而是按营、连、排编列的保安团士兵,精神抖擞,扎紧绑腿;是半大的少年团成员,眼神兴奋,摩拳擦掌;是工业区轮班下来的工人,穿着统一的粗布工装。甚至还有不少新落户的村民,扶着带来的农具,脸上带着能被选入抢收队伍的荣耀。

整整五万人!被高效地动员起来。

麦田按区域被划分为数十个区块,收割顺序、劳力分配、物资调配,皆由祠堂调度室墙上的巨大图表精确指挥。

晨光熹微中,景象震撼人心。

保安团的士兵们动作最是利落,他们成排推进,镰刀起落间,麦子成片倒下,随即被后方跟进的队员迅速捆扎,动作整齐划一,效率惊人。

他们负责的是最核心、产量最高的地块。

少年团的半大孩子们则负责边角地块和运输,他们推着村里铁匠铺新打的加重独轮车,两人一车,喊着号子,将一车车麦捆运往各个临时划出的晾晒场。

汗水顺着年轻的脸颊滑落,却满是兴奋。

新老村民们散布在更大的区域,他们经验丰富,负责那些需要更细致对待的麦田。

田埂上,每隔一段便有水缸,村中妇孺穿梭其间,用瓢碗递上凉白开。

道路上,车流人流川流不息,却忙而不乱,一切都在无声的号令下运转。

工业区的工人们也抽调出一部份没有上班工人,他们带来了更硬核的助力——十几台冒着黑烟、轰鸣作响的试验型蒸汽牵引机,拖着多个大型脱粒滚桶,直接在田间开阔地展开作业。

钢铁巨兽的咆哮声、脱粒的哗啦声,混合着人们的吆喝,奏响了工业时代农业丰收的狂想曲。

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麦尘和浓郁的麦香,几乎凝成实质。

收割不再仅仅是农事,它是一场战争,一场与天时抢速度、与庞大数量搏效率的战役。

指挥官,是新任长治县佐的孙守拙。

打谷场早已不敷使用。

新的晾晒场是依托地势、用水泥硬化的数十个巨大平台,分布在村外各处。

麦捆运抵,立刻由专人摊开暴晒。

手持木杈的妇女老人队伍庞大了十数倍,如同勤劳的工蚁,不停翻动着金色的禾稼。

脱粒机更是增加了百台,脚踏式与蒸汽动力并用,日夜不休地轰鸣。

金黄的麦粒如瀑布般倾泻,堆积成一座座真正的小山。空气中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麦香和柴油烟尘的气味。

分选工作成了重中之重。数千人被安排进行这道精细工序。

优级、良级、一级的标准早已深入人心。颗粒饱满度、色泽、均匀度,一道道关卡严格筛选。

“优级!第三千四百二十五筐!入一号库!”

“良级!第七千一百筐!入三号库!”

“一级!第八百筐!入五号库!”

报数声在各个分选点此起彼伏,算盘声噼啪作响,记录员挥汗如雨。

所有数据被飞速汇总到村祠堂。

亩产三百九十一斤!这个数字让所有知情人心脏狂跳。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