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开山造田(2 / 3)
防止渗漏。
“下一根!对准喽!接口抹严实!”工头不断巡视着。
陶管一根接一根地向前延伸,如同一条深埋地下的土龙,在规划好的线路上蜿蜒。
遇到需要拐弯的地方,则使用特制的弯头陶管连接。
每隔一段距离,还会设置一个用条石砌筑的、带活动盖板的观察井,方便日后检查和清理管道淤塞。
老农陈老栓蹲在沟边,看着工人们熟练地拼接陶管,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那光滑冰凉的釉面,感叹道:“乖乖,这管子真结实!
埋在地下,水就能顺着它流到田头?这可比挖明渠省水多了!也不怕太阳晒干了!”
旁边一个年轻后生接口道:“陈伯,小少爷说了,这叫暗渠!水从水库出来,先走大渠,再进这些陶管子,直接送到咱们新开的地头!以后浇水,再不用肩挑手提跑断腿了!在田头开个小口子,水就自己流出来啦!”
“神了,真是神了!”陈老栓看着远处还在挥汗开荒的人群,又看看脚下这条正在成型的水龙,浑浊的老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有了这水库,有了这管子,这盐碱滩,怕是真的要变成米粮川了!”
陶水管的铺设,与荒地的开垦、水渠的开挖紧密配合,同步推进。
往往一片新田刚刚初步平整完毕,旁边的陶管支线就已经铺设到位,只待通水。
林砚小小的身影偶尔会出现在工地上,他的水脉勘察异能不仅用于规划大方向,有时甚至会精确到某个田块的引水点位置,确保每一块新垦的土地,都能最便捷、最高效地获得水源的滋润。
夕阳西下,盐碱滩上依旧人声鼎沸。
开荒的号子、挖渠的锹声、铺设陶管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
新翻开的泥土散发着特有的气息,与陶管的土腥味混合。
一片片被驯服的土地在人们脚下延伸,一条条深埋的陶管如同大地的血脉,静静地等待着来自辛安泉水库的生命之源。
水库的坝体每升高一尺,下游这片荒原上的希望就增长一分。
水、渠、管、田,正构成一个紧密相连、充满生机的整体,在1913年焦灼的夏日里,顽强地书写着由汗水和智慧铸就的绿色传奇。
另一处更具挑战性的战场也在附近的丘陵地带如火如荼地展开——将原本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坡地,改造成能保水保土的梯田!
这些坡地坡度较缓,土层相对深厚,但因缺水干旱,只能生长些低矮的灌木和杂草,一直被视作无用之地。
如今,在辛安泉水库即将赐予的生命之水的诱惑下,它们焕发了新生!
而将这些梯田与水库连接起来的生命线,正是那套巧妙利用自然重力、由陶管构成的精密自流灌溉网络!
“嘿哟嗬——!站稳喽!起——!”震天的号子在山坡上回荡,比平地上更多了几分雄浑。壮劳力们分成无数小队,在经验丰富的老把式指挥下,按照事先用石灰线画出的等高线,一层一层地向上推进。
他们用特制的、加长加重的开山镐(工业区特制)劈开坚硬的表层土石,用厚背板锄和铁锹将松动的土石方铲起、搬运。巨大的条石被绳索和滚木牵引着,沿着山坡艰难地挪动,最终被精准地垒砌成坚固的田埂。
每一层梯田的宽度、高度、田埂的厚度都经过仔细计算,既要保证足够的耕种面积,又要确保稳固,能承受未来灌溉的浸泡和雨水的冲刷。
尘土在山风中飞扬,汉子们古铜色的脊背在阳光下流淌着汗水,肌肉因用力而虬结。
妇女和则跟在后面,用耙子仔细平整田面,捡拾石块,为新田铺上一层相对肥沃的表土。
一片片原本荒芜的坡地,如同被巨大的刻刀雕琢,逐渐显露出规整而充满力量的阶梯状轮廓。
与此同时,一项比平地铺设更为精妙的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构建服务于梯田的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