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在梦中完成的产品架构设计(1 / 2)
“静域”项目的启动,像一剂温和的催化剂,注入了“睡神事业部”这群“休眠火山”的体内。团队成员们展现出了惊人的自驱力和创造力,围绕各自擅长的领域迅速展开了工作。老周带着后端团队开始搭建基础框架,讨论数据隔离和通知拦截的策略;阿雅和设计同事沉浸在用户界面和交互流程的构思中,力求让“强制休息”变得不那么令人反感,反而成为一种贴心的体验;小李则开始研究如何通过简单的算法,更精准地识别“非紧急通知”。
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一个核心的难题摆在了面前——“静域”的架构设计。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集合。它需要深度集成公司的多个系统(oA、邮件、即时通讯、日历),需要智能判断通知的紧急程度,需要在不引起用户强烈抵触的前提下实现“强制休息”,还需要保证自身的稳定性和低资源占用。传统的、层层递进的模块化架构,似乎总是显得有些笨重和僵化,无法完美适配这种需要高度灵活性和智能判断的应用场景。
几次技术讨论会开下来,虽然碰撞出不少火花,但始终没能形成一个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觉得无比契合的核心架构方案。老周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服务的思路,但担心调用链路过长影响响应速度;有人建议采用事件驱动架构,却又在事件定义和处理的复杂性上陷入了争论。
项目进度没有停滞,但大家都感觉,缺少一个能统领全局、画龙点睛的“灵魂”设计。
林眠全程参与了这些讨论,他很少直接发表技术意见,更多的是倾听和提问,引导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他能感觉到,那个关键的灵感,似乎就在思维的迷雾后方,若隐若现,却始终抓不住清晰的轮廓。
他知道,是时候再次借助【睡眠系统】的力量了。
这天晚上,林眠没有像往常一样在睡前处理邮件或阅读资料。他刻意放空大脑,将白天关于“静域”架构的所有讨论、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团队成员们的困惑与期待,以及他自己对“智能”、“无感”、“守护”这些核心关键词的理解,如同散乱的拼图碎片,一股脑地“提交”给了潜意识。
然后,他躺在那张熟悉的懒人沙发上,调整呼吸,清空杂念,沉入了为期两小时的、受合同保护的深度睡眠之中。
睡眠中,没有清晰的梦境,只有一种仿佛置身于庞大信息流中的感觉。【睡眠系统】无声地运转着,那些白天输入的碎片化信息——老周关于微服务颗粒度的担忧、阿雅对用户体验流畅性的执着、小李对算法判断准确性的追求、以及林眠自己对于“静域”应该像空气一样存在却又不可或缺的愿景——开始在潜意识的海洋中碰撞、分解、重组。
像是有无形的双手,在梳理着纷乱的线团,将看似矛盾的需求寻找关联,将复杂的逻辑拆解成清晰的路径。一种基于“动态策略引擎”和“轻量级插件化”的混合架构思路,逐渐在思维的深处浮现、清晰、并自我完善……
第二天清晨,林眠准时在六点醒来。他没有立刻起身,而是在脑海中仔细回溯了一遍睡眠中逐渐成型的那个架构模型。它清晰、完整,甚至带着一种简洁的美感。
他起身,走到书桌前,铺开一张巨大的白纸,拿起绘图笔,没有任何犹豫,开始飞快地勾勒起来。
线条流畅,模块分明,关系清晰。
他画出了一个以“用户状态感知”和“动态策略引擎”为核心的双核架构。
· 用户状态感知层:通过轻量级插件,非侵入式地收集用户当前的设备状态(是否活跃、应用使用情况)、日历信息(是否在会议中)、以及简单的生物传感器数据(可选,如电脑摄像头检测是否在位),综合判断用户处于“深度专注”、“轻度工作”、“沟通协作”还是“休息”状态。
· 动态策略引擎:这是整个架构的大脑。它不是一个固定的规则库,而是一个可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