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林眠的思考:制度的困境与人性的博弈(1 / 2)
夜深人静,公寓里只亮着一盏孤零零的阅读灯,在林眠身侧投下一圈温暖却有限的光晕。他面前摊开着几份文件——公司新的OKR制度说明、劳动法相关书籍的摘录、以及一些关于组织行为学和职场心理学的文章。但他并没有在阅读,只是靠在那张承载了他无数思考与休憩的懒人沙发上,目光没有焦点地落在虚空中的某一点。
团队成员白天的迷茫,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他内心更深层次的思考。赢得与赵乾的正面冲突,迫使公司修改规章制度,这确实是一场胜利。但这场胜利,仿佛只是用力推开了一扇沉重的大门,门后露出的,并非想象中的坦途,而是一片更加幽深、路径错综复杂的森林。
法律的武器很锋利,能斩断那些伸得过界、明显违规的触手。但它就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可以切除肿瘤,却无法改变滋生肿瘤的体质,更无法重塑一个机体的文化和基因。
赵乾轻易地转换策略,用一套看似“先进合规”的OKR和末位淘汰,就轻易地绕过了法律的监管,再次将员工拖入内卷的漩涡,甚至因为披上了“自愿”和“奋斗”的外衣,而显得更加理直气壮,更让人无力反驳。
这让他清晰地意识到一个问题:制度的困境。
任何制度,哪怕是再完善的法律,其本身也是死的,是由人来解释、来执行、来寻找漏洞的。当执行制度的人,其理念和目标与制度设计的美好初衷背道而驰时,制度很容易就会被扭曲,甚至成为作恶的工具。
《劳动法》规定了工时和休假,但赵乾可以利用OKR设定无法完成的目标,让你“自愿”放弃休息。
《劳动法》保障了获取报酬的权利,但末位淘汰的威胁可以让你不敢去计较加班费是否足额。
法律划定了底线,但它无法规制人心中的贪婪、恐惧,以及那种利用规则漏洞的“聪明”。
这不仅仅是赵乾个人的问题。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困境。在资本追求效率最大化、个体面临巨大生存压力的背景下,总会有管理者倾向于使用各种或明或暗的手段来榨取更多的劳动力。而法律,往往滞后且被动。
那么,根源在哪里?
林眠的思绪沉得更深。 beyond the legal framework, beyond the specific tactics of Zhao Qian.
是理念。是深植于很多人心中,包括部分员工自己都内化了的某种扭曲的“工作伦理”——将超时工作等同于敬业,将透支健康等同于奋斗,将沉默忍受等同于职业素养。
是机制。是那种片面强调竞争、淘汰,将人视为可替换的零件、一切以短期可量化结果为导向的管理和评价机制。这种机制天然地会筛选和鼓励“奋斗逼”,挤压注重平衡和生活质量的个体。
还有人性。人性中的恐惧(失业、落后)、贪婪(奖金、晋升)、以及从众心理,使得个体在面对系统性压力时,很容易选择“自愿”顺从,甚至主动内卷,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种不健康的体系。
这是一个由扭曲的理念、异化的机制和复杂的人性共同构筑的困局。法律可以打击其中最露骨的部分,但无法根除其土壤。
他想起【睡眠系统】的提示——无法直接对抗“自愿”。系统看得也很透彻。
那么,破局点在哪里?
仅仅做一个“法律侠”,四处救火,指出哪里违法了吗?那永远是被动应对,治标不治本。
或许,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能推动一种更深层次的改变?
如何能在公司内部,甚至在更广泛的层面,去倡导和建立一种新的共识:高效工作与健康生活并非对立,尊重个体与追求效益可以并行不悖,真正的可持续成功,来自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内在动力,而非依靠恐惧和压榨。
如何能一点点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