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全球桑蚕 山海共织团圆章(2 / 4)
尔玛拿着设计稿,给女人们讲解每一部分的织法,“雪峰要用淡蓝的羊驼毛,梯田用浅黄的桑丝,丝路用双丝混纺的线,这样层次感才强。”
可织到丝路部分时,双丝混纺的线总是出现跳线的情况,织出来的丝路歪歪扭扭,不符合设计要求。迭戈请来伊莎贝拉帮忙,伊莎贝拉仔细观察了织机的梭子和经线密度,发现是梭子的凹槽太浅,双丝线容易从里面滑出来。“咱们把梭子的凹槽加深两毫米,再在凹槽里贴一层薄羊毛,增加摩擦力,这样线就不会滑了。”伊莎贝拉说着,找来工具,亲手修改梭子,还教女人们如何调整经线的张力,确保织的时候线不会松动。
修改后的梭子果然好用,女人们很快就织好了“山海共舞图”的丝路部分,双丝混纺的线在织锦上交叠,像一条闪光的丝带,连接着安第斯和乌蒙山。苏尔玛看着织好的部分,满意地笑了:“等织完整个图案,肯定能在文化节上吸引大家的目光。”
距离文化节还有一个月时,合作社接到了一个新的订单——欧洲的“自然生活”品牌想定制一批“亲子款”织锦围巾,用“山海共舞图”的简化版图案,适合大人和孩子佩戴。订单要求月底前完成五十条,时间非常紧张。
“咱们得加把劲,白天织成人款,晚上织儿童款,争取按时完成。”迭戈把订单分给女人们,每人负责五条,还制定了进度表,每天晚上检查完成情况。苏尔玛也主动承担了最难的图案部分,每天都织到深夜,眼睛熬得通红,手指也被丝线勒出了红痕。
卡米拉看着外婆这么辛苦,主动提出帮忙:“外婆,我晚上和您一起织,我年轻,眼睛好,能帮您穿线、绕梭子。”小石头也跟着加入,负责给织好的围巾锁边,虽然手法不如女人们熟练,但也做得很认真。
可就在订单快完成时,染料房里的靛蓝染料突然不够了。之前采购的靛蓝因为储存不当,受潮结块,无法使用。伊莎贝拉急得团团转:“现在去采购肯定来不及,咱们得自己做靛蓝染料!”
苏尔玛想起克丘亚族的传统靛蓝制作方法:用高原上的野靛草,加上石灰和米酒,发酵七天就能制成染料。“咱们现在就去采野靛草,村里的男人们都能帮忙,争取三天内采够需要的量。”
第二天一早,村里的男人们就背着竹篮,去草甸深处采野靛草。野靛草长在雪线附近,需要踩着薄雪才能采到,男人们的鞋子都湿透了,却没人抱怨。迭戈带头爬上陡坡,采到最茂盛的野靛草,还教大家如何分辨成熟的植株:“叶子呈深绿色,茎秆粗壮的才是成熟的,这样的草染料含量高。”
采回野靛草后,女人们开始制作染料:把野靛草切碎,放进大陶缸里,加入石灰和米酒,再倒入温水,搅拌均匀后密封发酵。每天都要打开陶缸搅拌一次,观察发酵情况。第七天,陶缸里的液体变成了深蓝色,散发着淡淡的酒香,靛蓝染料终于做好了。
用新做的靛蓝染料染出来的丝线,颜色鲜亮,固色效果也好,女人们很快就完成了剩下的围巾订单。迭戈把围巾打包好,通过国际物流寄给“自然生活”品牌,对方收到后特意发来邮件,称赞围巾的质量和图案都超出预期,还表示要增加明年的订单量。
文化节临近时,合作社的参展物资也准备得差不多了:二十套“双丝混纺”织锦样品、十株“云蜜桑”嫁接幼苗、染织技艺演示用的织机和染料,还有一本厚厚的合作社发展相册,里面记录了从桑苗培育到织锦销售的每一个环节。
出发去乌蒙山的前一天,村里举办了一场送行仪式。村民们都来送苏尔玛、迭戈、卡米拉和风澈,有的送来了烤好的藜麦饼,有的送来了自己织的小挂饰,还有的给幼苗准备了保温袋,生怕运输过程中冻伤。“你们一定要把克丘亚的桑蚕文化好好展示出来,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们的手艺!”一位老人拉着苏尔玛的手,眼里满是期待。
苏尔玛点点头,眼眶泛红:“我们会的,等我们回来,就给大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