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全球桑蚕共融图(续2(2 / 4)

加入书签

sp;   周明远拿出提前准备的方案:“我们得先解决‘保水’和‘增肥’两个问题。沙质土的关键是锁住水分,我们可以用当地的橄榄渣和椰糠混合,制成保水基质;再用蚕砂、羊粪和橄榄壳炭混合,增加土壤有机质。”他抬头看向远处的橄榄园,“安达卢西亚盛产橄榄,橄榄渣是随处可见的废料,正好可以利用起来。”

    索菲亚的祖父胡安老人这时开口了,他拄着拐杖,指着村后的一片洼地:“以前我们种葡萄,会在地里铺一层稻草保水,还会挖‘集雨沟’收集雨水。要不我们试试在桑园里挖集雨沟,再铺一层橄榄叶?”

    苏尔玛立刻采纳了这个建议:“集雨沟能收集夏季的阵雨,橄榄叶腐烂后能变成有机肥,还能减少水分蒸发。我们可以在桑园周围种上耐旱的薰衣草,形成防护带,既能阻挡风沙,又能吸引蜜蜂,改善局部小气候。”

    卓玛想起非洲用沙棘保水的经验:“我们还可以把‘星河桑’和当地的野生桑苗杂交,培育出耐旱、耐暴晒的新品种。野生桑苗在沙地里长了几百年,肯定有抗旱基因,和‘星河桑’杂交后,既能保留抗旱性,又能提高叶片产量。”

    当天下午,村民们就行动起来。男人们拿着铁锹,在桑园里挖集雨沟——沟深50厘米,宽30厘米,呈网状分布,能最大限度收集雨水;女人们则在橄榄园里收集橄榄渣和橄榄叶,和椰糠、蚕砂混合,制成保水有机肥;守苗爷爷和周明远在村里的空地上搭建简易组培棚,开始培育杂交桑苗;卓玛和索菲亚则在作坊里整理祖母留下的织锦工具,老旧的木质织机、铜制的绕线轴、陶制的染缸,上面都刻着摩尔时期的几何纹样,索菲亚一边擦一边流泪:“祖母教我织锦时,总说‘纹样要跟着心跳走,丝线要带着温度’,可我连合格的丝线都找不到,怎么能织出有灵魂的织锦?”

    卓玛握住她的手:“别着急,等我们种出好桑叶,养出好蚕,就能缫出好丝。到时候,我们一起把‘阿尔罕布拉织锦’的技艺找回来,还要让它和全球的桑蚕文化融合,焕发新的生机。”

    五天后,集雨沟挖好了,保水有机肥也铺在了桑园里。守苗爷爷培育的杂交桑苗也出苗了——这种新苗被命名为“地中海沙生桑”,叶片厚实,表面有一层蜡质,能减少水分蒸发,根系发达,能深入地下三米寻找水源。“这些幼苗已经在组培瓶里经过了干旱胁迫训练,”守苗爷爷小心翼翼地把幼苗移栽到桑园里,“就算半个月不下雨,也能存活。”

    浇水的问题也解决了,卡米拉联系当地的环保组织,调来几台太阳能滴灌设备,利用地中海充足的阳光发电,每天定时给桑苗浇水,既节省水源,又能精准供水。索菲亚的弟弟马里奥是个大学生,学的是农业技术,一开始对种桑养蚕不以为然,看到太阳能滴灌设备后,主动过来帮忙:“这个设备能精准控制浇水量,还能监测土壤湿度,太先进了!我可以帮你们编程,根据桑苗的生长阶段调整浇水时间。”

    一周后,“地中海沙生桑”的幼苗长出了新的叶片,蜡质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光泽,看起来精神抖擞。索菲亚每天都去桑园查看,记录桑苗的生长情况,还学着用手机把数据上传到“全球桑蚕文化数据库”。马里奥则成了桑园的“技术总监”,每天调试滴灌设备,还利用专业知识,给桑苗做了生长曲线分析,帮助守苗爷爷调整培育方案。

    “该养蚕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