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续)(5 / 7)
,声音有些激动:“这块藏毯,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的见证。‘丝路印记’品牌会把它送到世界各地展览,让更多人知道桑蚕文化的魅力,知道协作与传承的力量。同时,我们会成立‘雪域桑蚕文化保护基金’,用展览的收入支持藏北桑园的发展,支持更多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
台下再次响起掌声,卓嘎拉着奥莉娅的手,指着藏毯上的蚕宝宝图案:“奥莉娅老师,以后我们可以一起种桑苗、织藏毯吗?我想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知道,藏北有好看的桑园,有温暖的藏毯。”
奥莉娅笑着点头,把一条用肯尼亚桑丝做的项链戴在卓嘎脖子上:“当然可以,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要一起把桑蚕文化传下去。”
太阳渐渐落下,草原上亮起了灯光。大家围着藏毯,跳起了锅庄舞,歌声、笑声、织机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交响曲。苏尔玛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了丈夫的航海日记,想起了安第斯工坊的温室,想起了全球各地的桑园——从安第斯到喜马拉雅,从沙漠到雪域,从北极圈到赤道,桑苗在生长,桑丝在编织,匠人们的心连在一起,织成了一条跨越全球的“桑蚕星河”。
夜深了,卓玛和苏尔玛坐在桑园里,看着远处的藏毯在灯光下闪耀。“苏尔玛奶奶,你说,明年的文化节,会有更多人来吗?”卓玛问,眼里满是期待。
苏尔玛点点头,握住卓玛的手:“会的,一定会的。因为桑苗还在生长,桑丝还在编织,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这时,守苗爷爷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株新培育的桑苗——那是“雪域混种桑”和“肯尼亚东非混种桑”的杂交品种,叶片上带着淡淡的金色纹路。“卓玛,这株苗送给你,”守苗爷爷笑着说,“它叫‘星河桑’,象征着我们的桑蚕星河,以后,要让它在藏北的草原上,长得更茂盛。”
卓玛接过桑苗,小心翼翼地种在桑园的角落。她知道,这株苗不仅是一个新的品种,更是一个新的开始——它会在藏北的土地上扎根,会见证更多的协作与传承,会让“丝路织星河”的故事,永远延续下去。
第九章 星河永续航:桑苗与希望的传承
文化节结束后,藏北的桑园迎来了新的变化。艾拉的“雪域桑蚕文化保护基金”很快到位,卓玛用这笔钱扩建了温室,还建了一座“桑蚕文化展览馆”,里面陈列着全球各地的桑蚕制品——安第斯的桑丝驼羊毛混纺毯、挪威的北极桑蚕围巾、清迈的扎染桑丝布、肯尼亚的桑丝刺绣画,还有那块“全球最大桑丝牦牛毛混织藏毯”的缩小版复制品,成了展览馆的镇馆之宝。
每天都有牧民带着孩子来展览馆参观,孩子们围着展品好奇地问东问西,卓玛则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每个展品背后的故事——讲安第斯的苏尔玛如何带着桑苗穿越沙漠,讲挪威的埃里克如何让桑苗在北极圈存活,讲肯尼亚的奥莉娅如何教孩子们绣桑丝。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桑蚕文化感兴趣,有的来桑园学习养蚕,有的跟着卓玛学织藏毯,有的则去展览馆当讲解员,藏北的桑蚕文化,真正在年轻一代中扎了根。
九月的一天,卓玛收到了一封来自非洲的信,是奥莉娅写的。信里说,肯尼亚的桑园已经开始种植“雪域混种桑”和“星河桑”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