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丝路茧语:三系混种桑的首茧传奇(2 / 5)
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请问是苏尔玛女士吗?我是苏州云锦坊的周明远,来帮你们处理混种茧的。”老人的声音温和,带着江南口音。
苏尔玛赶紧把周明远请进工坊,指着桌上的蚕茧和断丝:“周先生,您看,我们按传统方法缫丝,要么抽不出丝,要么丝会断,还会失去光泽。”
周明远拿起一颗混种茧,放在手里掂了掂,又用指甲轻轻刮了刮茧壳,然后打开红木箱子——里面装着一套精致的缫丝工具:银质的缫丝钩、竹制的绕丝架,还有一个带温度计的铜锅。“别急,我先测测茧子的含水率。”他从箱子里拿出一个小巧的仪器,往茧子上一贴,屏幕上显示出“18.5%”的数字,“普通蚕茧的含水率在12%-15%,你们这混种茧含水率高,而且蚕丝的蛋白质结构更复杂,用传统的高温水煮,会破坏丝的纤维。”
说着,周明远往铜锅里倒了些清水,又加了一勺白色的粉末。“这是苏州缫丝的老方子,用草木灰和明矾按比例调的,能软化茧壳,还能保护蚕丝的纤维。”他把水温调到65℃,然后把三颗混种茧放了进去,“水温要控制在62℃-65℃,煮的时间要长一点,二十分钟,而且要轻轻搅拌,让茧子均匀受热。”
所有人都围着铜锅,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二十分钟后,周明远用银钩轻轻挑起一个茧子,指尖一捻,一缕丝就抽了出来——那丝带着浅棕金紫的光泽,在阳光下像流动的彩虹,而且拉了很长,都没有断。“成了!”路易兴奋地喊了出来。
周明远把抽出的丝绕在竹架上,笑着说:“这混种蚕丝的品质太好了,丝长至少能到1500米,而且韧性强,光泽度也高。接下来的缫丝,就得按这个温度和配方来,我教你们怎么调草木灰和明矾的比例。”
接下来的几天,周明远成了工坊里的“老师”。苏尔玛、卡米拉、守苗爷爷都围着他学习缫丝:如何判断水温、如何调整药剂比例、如何处理抽丝时的断丝。周明远还带来了云锦坊的缫丝笔记,里面记着几百年的缫丝经验,他把笔记复印了一份,送给工坊:“这些经验,本来是云锦坊的传家宝,但我觉得,好的技艺应该分享,才能让桑蚕文化走得更远。”
一天晚上,苏尔玛在整理丈夫的旧物时,翻到了一个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缫丝试记”。打开一看,里面是丈夫当年尝试改良安第斯缫丝法的记录,其中一页画着一个铜锅,旁边写着:“若能找到软化茧壳又不损丝的方法,或可与东方缫丝法结合。”苏尔玛拿着笔记本,走到周明远面前,眼眶泛红:“周先生,我丈夫当年就想把安第斯和东方的缫丝法结合起来,今天,您帮他实现了这个愿望。”
周明远接过笔记本,仔细翻看着,眼里满是敬佩:“您丈夫是位有远见的匠人。其实,中国的缫丝法也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比如唐代就借鉴过西域的蚕丝处理技术。现在,咱们把安第斯的桑苗、东方的缫丝法、泰国的扎染、非洲的染料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全球桑蚕智慧’。”
随着缫丝工作的推进,第一批混种蚕丝终于完成了——整整五十卷,每一卷都泛着独特的浅棕金紫光泽,摸起来像云朵一样柔软。卡米拉把蚕丝拿到染织区,和妮娜视频连线,一起设计“三色混纺扎染布”。
“我觉得可以用清迈的靛蓝染料,先染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