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密西西比河畔棉桑融(5 / 6)
联盟”,定期在技艺中心举办织锦培训班,教大家用本地材料制作不同的织锦。“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买外来的纤维和染料了,用密西西比的桑丝、玉米纤维和靛蓝草,就能织出漂亮的锦。”索菲亚拿着一块刚织好的河韵棉桑织,笑着说。
一个月后,密西西比河畔的桑园迎来了丰收。守苗爷爷培育的“密西西比耐肥棉桑苗”长得郁郁葱葱,桑叶肥厚,带着淡淡的蜜香,棉桑枝条在风中摇曳,再也不怕化肥和洪水;蚕宝宝吃了桑叶,吐出的蚕丝既有桑丝的柔滑,又有棉纤维的韧性,被称为“河韵丝”。用这种丝线和彩色棉混纺织成的河韵棉桑织,颜色持久,手感柔软,上面的河龟、美洲野牛图腾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很快就成了国际手工品市场的抢手货。
埃塔的眼睛经过治疗,视力好了很多,她决定举办一场“乔克托棉桑文化节”,邀请北美原住民部落代表和全球丝路桑蚕联盟的成员参加。节日当天,密西西比河畔的桑园里张灯结彩,到处挂满了河韵棉桑织和桑蚕灯笼,织锦的靛蓝色与玉米田的金黄、河水的黄褐色相映成趣,像一幅平原风情画。
埃塔带着莱拉、托马斯和十几个年轻学徒,在桑园里演示染料制作、棉桑混纺和织锦技艺;守苗爷爷和塔维则展示“密西西比耐肥棉桑苗”的培育技术和固岸系统;阿琳和索菲亚合作,用河韵丝和彩色棉,织出了一幅巨型挂毯,上面绣着密西西比河、乔克托族部落、玉米田、河龟图腾,边缘还缀着玉米须和靛蓝草。
风澈站在挂毯前,对着众人说道:“密西西比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在化肥污染和水土流失的平原上,传统桑蚕业也能重焕生机——只要我们尊重原住民的生态智慧,用本土资源结合创新技术,就能让桑香飘遍每一片河岸。接下来,联盟计划在纳奇兹建立‘美洲棉桑研发中心’,让河韵棉桑织和耐肥棉桑苗走向更多美洲国家。”
美国原住民事务部长走上前,递给风澈一枚用核桃壳雕刻的桑蚕徽章,上面刻着乔克托河龟图腾和密西西比河波浪图案:“风澈先生,美国愿意代表北美原住民部落加入全球丝路桑蚕联盟,成为美洲地区的分会,我们会用最大的努力,让美洲的桑香永不消散。”
庆典的最后,所有人都来到桑园里,种下了新的密西西比耐肥棉桑苗。莱拉和年轻学徒们小心翼翼地扶着桑苗,阿琳和索菲亚在桑苗旁系上了河韵棉桑织的丝带,小石头则在每棵桑苗旁装了个迷你土壤检测仪:“以后不管在哪里,都能通过联盟的数据库看到这些桑苗的土壤肥力和生长情况,再也不怕化肥污染、洪水和染料问题了。”
夕阳西下时,密西西比河的水面泛着金红色的光,洒在桑园里的新苗上,也洒在部落的木质房屋前。风澈望着远处驶来的纽约手工品展会的货车,心里清楚,全球桑蚕的故事又多了一段新的篇章——从乌蒙山的紫纹蜜桑,到亚马逊的莓蓝羽丝织,从多瑙河畔的蓝纹彩织,到萨赫勒草原的红土蜜丝织,从加里曼丹的藤丝雨林织,从澳大利亚红土中心的红土沙纹蜜丝织,再到密西西比河畔的河韵棉桑织,每一缕丝线都连接着不同的文明,每一棵桑苗都扎根在不同的土地,而这些丝线和桑苗,终将织成一张覆盖全球的桑蚕网络,让天下桑香,永远流传。
一个月后,支援队返回乌蒙山。阿琳把河韵棉桑织的配方和织法存入了全球桑蚕技术数据库,守苗爷爷则在“全球桑林”里种下了第一株密西西比耐肥棉桑苗。博物馆里,新的展柜已经备好,里面陈列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