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密西西比河畔棉桑融(4 / 6)

加入书签

部。三天后,桑苗的焦枯叶片渐渐恢复了绿色,守苗爷爷松了口气:“仙人掌汁液不仅能中和化肥,还能增加土壤的保水性,真是救了急。”

    与此同时,阿琳和索菲亚也跟着埃塔学起了乔克托棉桑混织。每天上午,埃塔都会坐在织机前,借着窗外的天光,手把手地教阿琳“棉桑混纺法”:“桑丝要先放在河水里泡两天,泡软后再和棉花捻在一起,比例是1:2,这样织出的织物又软又韧。”她指着织机上的丝线,“捻线的时候要顺时针转,这是乔克托族的方向,能让纤维更紧密。”

    索菲亚则试着改良传统染料。她把危地马拉的靛蓝染料和本地的核桃壳染料按2:1的比例混合,再加入少量玉米淀粉:“这样染料的颜色更均匀,还能附着在棉纤维上,洗的时候不会掉色。”她还教阿琳用彩色棉替代部分桑丝:“彩色棉不用染色,和桑丝混纺后,织锦的颜色更丰富,还能省不少染料。”

    可第一次织出来的织锦,却出了问题——棉桑纤维的张力不一样,织的时候线总断,河龟图腾的壳歪歪扭扭,靛蓝色的染料还在织物表面起了皮。莱拉看着织坏的锦,眼圈红了:“这样的锦根本卖不出去,哥哥肯定还是要去汽车厂……”

    埃塔摸了摸织坏的锦,突然说:“我们可以在棉桑纤维里加一点玉米纤维,玉米纤维的张力介于两者之间,能让线更韧;染完色后,要用河水洗三遍,再晾干,这样染料就不会起皮了。”

    阿琳立刻按照埃塔的方法,在棉桑纤维里混入玉米纤维,捻成线后再织;染完色后,索菲亚和莱拉一起把织锦拿到密西西比河水里清洗,河水的流动带走了多余的染料。这次织出来的织锦,棉桑纤维紧密交织,河龟图腾的壳圆润饱满,靛蓝色的染料均匀附着在织物上,像密西西比河的水波一样柔和。当阿琳把织锦铺在织机上时,埃塔的眼睛亮了:“这就是我年轻时织的棉桑混织!颜色亮,又结实!”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琳和索菲亚跟着埃塔改良织法:他们用玉米纤维增强混纺韧性,用河水漂洗染料,还把乔克托族的新图腾——玉米、河龟、密西西比河渔船织进锦里,让织锦更有平原特色。当他们把第一块“河韵棉桑织”拿到新奥尔良的手工品集市上时,立刻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织锦多少钱?我要给巴黎的女儿当嫁妆!”一位来自法国的游客举着欧元喊道,“我在北美旅行了半年,从没见过这么有原住民特色的织锦!”

    一位来自纽约的手工品展会代表更是当场定下了四百五十块的订单:“我们要把这种织锦放在明年的纽约手工品展上,还要邀请埃塔奶奶去做演示!”

    托马斯看着被抢购的织锦,拉着埃塔的手说:“外婆,我不去孟菲斯的汽车厂了,我要跟着您学棉桑混织和桑苗培育,以后把咱们的桑蚕产业做大,让乔克托族的文化传下去!”

    产业活化方面也传来了好消息。塔维联系了北美的八家生态农场,建立了“棉桑混种基地”,把“密西西比耐肥棉桑苗”推广到田纳西州、路易斯安那州等地区;他还在部落旁建了“密西西比棉桑技艺中心”,中心里设置了桑苗培育区、染料制作区、织锦体验区,每天都有很多乔克托族的年轻人来学习。

    索菲亚则联合墨西哥、危地马拉的棉织匠人,成立了“美洲棉桑混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